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现代军事科技的进步是越来越快。这种局面下,如果某种战机推出的时间太晚,那么难免就有刚刚推出就已经不太“应景”。虽然说还不至于一推出就落后,但是装备量和投资研发的价值肯定会大打折扣。这样的例子其实是很多的。比如说10号战机。到2005年才公开,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形成规模战力,就明显有些偏晚。如果是早10年形成规模战力,也就是2000年就达到2010年时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那么10号战机恐怕就不是现在的装备500架来,而是会装备900架甚至还能出口50到100架的水平。不过因为先天技术突破的时机,更重要的是配套的发动机早期完全需要进口,这就是直接限制了原始的产量和更早出口的可能性。还有个更极端的例子,这就是传说了多年的11D。
这个型号甚至早就造出了原型机,倾斜的雷达罩一看即知道内部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且据说彻底改进加强了结构,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用上了隐身机才有的高端航电。一旦推出,绝对是全球三代半中的顶尖货,将是实力在苏35S之上的真正“终极侧卫”。外界评价如此之高,但是却根本没有进入量产,甚至没有进入系统的试飞阶段。原因也很简单:如果真有11D这个型号,也是一种空优战机。空优战机的最大特点就是极限减重,以争取制空权为主。极限减重后就很难挂重型弹药,因此对地攻击能力必然下降。虽然当代航空电子的发展让空优战机都有对地打击功能,但是不能挂重弹这个先天制约因素,比如让11D这个型号即使推出,也无法做到像16号机那么可以对空、对地、对海都相当强的综合能力。
而双座型天然比单座型可以执行更多的复杂任务。如果单纯追求空优,那么再强的三代半在正宗隐身机面前也讨不到丝毫的便宜。综合交换比恐怕10比1都做不到。因此说到底,11D这个型号还没有推出就已经结束了。因为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让其已经没有了可以发挥的舞台和市场。其实这个规律,对同样是追求隐身作战能力的FC31同样适用。FC31的1号原型机首飞已经8年之久,就算是2号原型机也已经首飞了4年。但是到现在仍然没有修成正果。也许正在正式推出的门槛上,外界不知道。但是无论怎么说,首飞8年还没有最终定型,无论如何都算不上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而新形势的发展,和前面的11D一样,留给FC31的时间窗口已经不算多。因为作为大推力发动机的WS10和WS15都在走向全面成功和全面开花结果的阶段。WS10已经完全稳定而且推力不断加大,花样翻新。
WS15则瞄准了世界最高水平,准备更上一层楼。如果一旦通过18吨级推力以上的WS15,再研发一种单发的隐身机。那么必然将极大的挤占未来双中推FC31的市场份额,这个市场份额包括自用也包括出口。如果未来再出现一种双发推力超过35吨的超级舰载机配超级大航母。那么FC31连上舰的“自留地”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号。说到底,FC31必须在2年内彻底证明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