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7月5日的报道,称一支驻叙美军巡逻车队当天在叙利亚代尔祖尔地区遭炸弹袭击,2名美军士兵阵亡,3人受伤。这支车队以“悍马”为主,自然难以抵挡50千克级别炸弹的爆炸,看来美军这次又是“阴沟里翻船”了。
路边炸弹(IED)炸翻美军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东西虽然落后,制造工艺也非常简单,如果用炮弹改装,只需拆一个诺基亚手机,把电路接到炮弹的引信上,到时候一打电话,电路给电雷管通电,就能引爆炮弹,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遭遇的IED多半都是这个样子。
别看简单,威力却一点都不简单,苏制152毫米榴弹与美制155毫米榴弹的威力相差无几,一发抹掉半个足球场不是问题,如果在街道上爆炸,后果可想而知,别说是吉普车、卡车,装甲车和坦克都架不住这种威力的爆炸,况且从伊拉克的例子来看,50千克只能算玩具,数百千克的IED都存在过。
打败《阿凡达》拿到奥斯卡的《拆弹部队》讲的就是一个拆弹专家威廉姆斯·詹姆斯上士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后的故事。詹姆斯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是拆除一枚用155毫米榴弹炮弹改装的IED,这个过程本来就很惊悚了,不过当他拆掉那枚炮弹的引信之后才发现那枚炮弹周围还有6枚炮弹,这7枚炮弹如果同时爆炸,怕是方圆一公里内都会荡然无存,这就是IED,连环计,套中套。
再说回IED本身,这确实是一种很落后的武器,但威力大小与先进不先进从来不是个正比的问题,一百年前的子弹,一千年前的弓箭,一万年前的掷石绳,对被命中者来说,威力不会与现代武器有多大区别。对于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抵抗组织来说,他们选择了最适合他们的战斗方式,不仅成本极低,数量还大,制造也方便,使用者自己也很安全。
而对处于明处的美军来说,这样的反伏击问题也不少见,不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俄军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阿富汗,九十年代在高加索,都为这样的难题付出不少代价。美军介入叙利亚也有些日子了,虽没有太大的战斗,但伤亡却很难完全避免,这次巡逻车队遇袭也算是防不胜防。
代尔祖尔地区还是美军的控制区,照理说还是比较安全的,袭击地点也距美军基地不算远,“悍马”也经过改装,加上了防护钢板和充足的火力,表面上看只是一次不能再常见的日常巡逻,即使遇到小股敌军,凭车队自己的火力也足以应付,更不用说还有能迅速赶到的友军火力支援。
不过美国人显然托大了,这次他们甚至都没看到对手是谁、长啥样,对手也只是埋下了炸弹,伪装好,至于引爆方式,定时、触发、电线、遥控都有可能,反正人不露面,就算没炸到也不算什么,然后瞬间放翻5名美军,这就是游击战。
美军一直强调“全球干涉”,为此专门打造了快速反应部队,这些部队实质上都是轻装部队,缺乏重装甲重火力的武器,反过来说也不是所有IED都是上百千克级别,坦克绝对能挡住小一点的IED爆炸,这也就是在伊拉克反游击作战期间,为什么很多美军部队都部署了坦克的原因。而眼下美军轻装部队一次又一次损失惨重,证明在取得轻量化的机动优势之时,美军也必定付出惨重的代价,证明轻量化快反部队的局限性,结果就是美军在战场上人人自危,看谁都像敌人,哪堆垃圾下都藏着IED,这也是美国“全球干涉”的恶果,须由每一个战斗在前线的普通士兵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