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最早的两军混战,东西方几乎同样采用的结阵而战,之后因高墙筑垒发展来的攻城战和守城战,江河湖海上的水战,火药发明后的炮战,收割无数生命的战争形式简直称得上多姿多彩,不过论复杂程度,谁也比不过两栖战。
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合奥斯曼帝国进攻沙皇俄国,这场拿破仑帝国崩溃后的第一场国际战争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尤其是登陆过程中,糟糕的管理和更糟糕的后勤让英法土联军虽然获得战争的胜利,却付出看都不敢看的损失。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更为世人熟悉,实力强悍的英美把能用的办法全用上了,各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更先进的兵器先后用在诺曼底,就算是这样,看过《拯救大兵瑞恩》就知道,“奥马哈”海滩在最初的两个小时有多悲惨。
战后,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两栖战的胜败不只在于“最长的一天”,更在于能不能把人员装备干净利落地送上陆地,短时间内形成局部优势,聚歼守军,站稳脚跟,继而占据登陆场扩大战果。那么,如何把人员装备送上陆地,就成了关键。
1978年,在二战中吃过两栖战大亏的苏联在认真研究黑海、里海和波罗的海的地理环境后,认为由于不需要太长的续航距离,传统的小型气垫登陆艇航程不够,仍需要母船搭载至抢滩区,而续航力高的大型高速气垫登陆舰就很适合在这种环境下直接载运部队从港口出发,对敌方海岸特定据点进行高速突击或首波攻击,破坏敌方滩岸防御体系并接应后续主力部队抢滩。
因此,80年代开始研制适合在上述地理环境下的大型气垫船,即12322型小型气垫登陆舰,也就是“欧洲野牛”级。“野牛”满载排水量达555吨,编制21~31名船员,其主要任务是载运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或人员,并为登陆部队提供一定程度的火力支援,除抢滩外也可担负后勤支援工作。
由于“野牛”无法进入俄罗斯海军的两栖登陆舰内,必须靠本身的能力航行;造价也远远高出一般的人员/机械登陆艇,难以大量建造部署。舰体采用坚固的浮桥式构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耐海能力。艇身由强度高且耐腐蚀的铝镁合金焊接而成,两层式的气垫内部分隔成许多区域,局部的破损不会造成整个气垫完全漏气失效,类似船只的水密隔舱。
“野牛”总共能筹载150吨的物资,例如三辆T-80级别的40吨主战坦克,或八辆BMP-2步兵战车,或10辆BTR-80装甲车以及140名相关的装甲步兵;如纯粹用来运送兵员,最多能携带360名登陆士兵。
舰桥后方有一座塔状桅杆,桅杆顶端装有一具SRN-270导航/平面搜索雷达,第二层平台设有一具MR-123-01火炮射控雷达。艇艏两侧各装有一具MS-227 22联装140mm多管火箭发射器,备弹66枚,足以齐射三次。舰桥两侧各装一门AK-630 30mm近防炮,用于射击水面、岸上目标或进行防空自卫,射速达3200发/分,此外,艇上还有两组双联装MTU-2短程防空导弹发射器,各备弹16枚,就登陆装备来讲拥有极为强悍的火力。
“欧洲野牛”因优异的性能也被东方某大国斥巨资引进,以用于将来可能爆发的两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