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军事网 > 军事新闻 > 

八佰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达到了预期目标吗

2021-06-15 23:14作者:

老周的深度军事

摘要:随着影片《八佰》的热映,围绕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议论也持续不断,今天就来说说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到底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随着影片《八佰》的热映,围绕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议论也持续不断,今天就来说说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到底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要谈这个话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八百壮士,实际是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率领的88师262旅524团1营的432名官兵(还有说450人),坚守四行仓库的目的是什么?

最近围绕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文章不少,对这个坚守四行仓库的目的,也有不少说法,居然有说是为四十万大军撤退断后的,看到这个说法,老周也实在是醉了。

看看1937年10月下旬淞沪会战战场的真实情况吧,当时中国军队分为三个集团,一个是在北线宝山的左翼集团,一个是市区江湾闸北的中央集团,还有一个是在浦东的右翼集团,这三个集团分别在三个战场上作战,虽有战略上的协同,但战术上联系并不紧密。而在这三个集团中,主力是在北线的左翼集团,宝山罗店一线也是9、10月间淞沪会战的主战场。10月26日北线核心阵地大场失守,北翼防线被撕裂,左翼集团只得向南翔后撤;市区江湾闸北一线也因为北线洞开,失去侧后屏障,也不得不向沪西苏州河南岸撤退。而浦东的右翼集团依然还在坚持,并没有后撤。所以,所谓四十万大军撤退,显然是不确切的。即便左翼、中央辆大集团撤退,也是分别向南翔、沪西两个方向撤退,要断后也不可能同时为两个方向断后。八百壮士所在的88师是属于中央集团,就算断后,也最多是为中央集团的撤退断后——而当时中央集团只有4个师又1个旅,总兵力也就四五万人,是三个作战集团中兵力最少的,因为市区面积有限,根本展不开更多部队。

所以,为四十万大军撤退断后,完全就是一派胡扯!

就算是为中央集团主力撤退断后,也是错误的,四行仓库东、北、西三面都已沦陷,只有南面背靠苏州河与租界相望,这个位置和后撤沪西的退路完全没有一点关系,断个什么后?除非是撤到租界,那么这个位置来进行断后掩护才有可能。

那么,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到底是为什么?

10月26日大场失守,第三战区不得不在当天黄昏命令在江湾闸北的中央集团撤到沪西苏州河南岸,依托苏州河建立防线。但就在这时,传来了《九国公约》的签字国代表将在11月3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讨论中国对日本侵略的控诉案。这可是国民政府寄予厚望的国际会议,如果在这次会议召开时,中国军队完全撤出了上海市区,实在是脸上挂不住,也会让国际社会认为中国是“烂泥扶不上墙”,所以蒋介石

决定即便中央集团主力撤退,也要在闸北保留一两个阵地,继续坚持抵抗,以此来向世界证明中国军队并没有完全放弃上海市区。

因此指示第三战区代司令长官顾祝同部署88师留在闸北,坚守北站至苏州河北岸一线。但88师师长孙元良坚决反对,他表示88师已经苦战两个月,伤亡惨重,进行了五次火线整补,开战前由德国顾问训练出来的精兵几乎已经损失殆尽,如今绝大部分都是刚补充的新兵,战力羸弱,以这样的部队留守闸北,只能白白牺牲,和日军连一比一的交换都做不到。在孙元良的坚持下,最后顾祝同同意88师留一个团坚守一两个阵地,师主力还是撤到沪西苏州河南岸。但孙元良在实际操作时,又打了个折扣,只留了一个营——524团1营。

有说当时孙元良召集团以上军官会议,征询谁愿意留下来,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自告奋勇,主动提出愿意留下来。但这完全就是段子,当时战况紧急,各部队都在忙于安排撤退,哪有时间开什么征询会议。就是孙元良指定谢晋元率524团1营坚守四行仓库。

不过,尽管是指定的,但无论是谢晋元,还是524团1营的官兵,都是士气高昂,并没有丝毫畏缩。1营营长杨瑞符少校于当晚23时奉命赶到团部,领受了坚守四行仓库的任务,他马上赶回1营,但部队已经根据之前接到的命令撤退了,连营部和直属部队都撤走了。杨瑞符赶紧派传令兵去追,最后只追回第2连以及第1连的第1排、第2排,杨瑞符营长只好先带着这一个半连到四行仓库向谢晋元报到。但是第二天,也就是27日上午9时许,1营3连、1连3排和机枪连居然也来到四行仓库报到,原来这两个连在撤退途中遇到团部人员,知道1营新任务是坚守四行仓库,虽然谁都知道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但这两个连毅然返回四行仓库报到。当时部队的士气和决死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从10月27日凌晨进入四行仓库,到31日24时撤离四行仓库,连头带尾,524团1营在四行仓库总共坚守了五天五夜。 那么,他们完成了预定目标吗?

毋庸置疑,29日在四行仓库升起的国旗——送旗的杨惠敏根本不是游过苏州河的,而是从新垃圾桥(今西藏路桥)到四行仓库,再从四行仓库外围铁丝网缺口爬到四行仓库楼下,最后由守军从窗口用绳子拉进仓库。而且事先已经电话沟通过,是八百壮士提出希望送一面国旗来——在战火硝烟中高高飘扬的国旗,这一幕成为抗战期间最为经典的一个场景,彰显了中国军民不屈的抗战精神。四行仓库楼顶的国旗,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上海报纸这样报道:“29日晨有数千人赴往西藏路泥城桥及新闸地区向北遥望,瞻仰我国旗及忠勇将士……自朝至暮,瞻望群众约达3万余人。”

但这仅仅只是鼓舞了中国人的信心和斗志,对于坚守四行仓库主要是为了“唤起友邦同情”的意图,却并没有达到,四行仓库的坚守,在国际上的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真实的情况很残酷,但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至于蒋介石寄予厚望的九国公约布鲁塞尔会议,根本就没有对日本侵略进行干预和制裁,连对中国实质性的援助都没有,只有道义上对日本来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谴责。

不过有人认为西方国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除了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以外,就没有对中国有什么实质性援助,那也不对。确切说,军事援助确实没有,但是有经济援助。

千万别小看经济援助,甚至比军事援助都更重要。不信?就请先来回答老周一个问题:

抗战到1938年,中国的主要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部沦陷。为什么国民政府在大西南这样一片局促而且贫瘠的地区还能坚持到1945年,经济都没有崩溃?

而作为对比的是解放战争,从1946年6月开始,到1948年8月,也就两年时间,主要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部都在国民党手里,为什么经济反倒崩溃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了美国的经济援助,没有了源源不断美元“输血”!现代战争打的都是钱哪,小到每一发子弹,每一发炮弹,没钱能行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仅仅一个星期后的7月15日,美国就向中国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贷款——1937年500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如果以黄金折算,大约相当于今天32亿美元!

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得到的第一笔贷款,也是此后一年半时间里得到的仅有的一笔贷款。尽管这是中国将存放在美国作为法币准备金的6200万盎司白银出售换购成黄金作为担保,但这批白银最多价值2800万美元,用2800万抵押拿到5000万贷款,在商业经营中几乎是不可能的,通常担保物的价值肯定大于借贷金额,所以美国这笔贷款明显是带有援助性质的。

此后,美国在1937年7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四年多时间里,大量收购中国存放在美国的白银,仅在1937年到1938年的一年间就收购了3.12亿盎司,总价值达到了1.572亿美元。同时放弃了在《中美白银协定》中要求中国必须保持货币准备金的25%是白银储备的规定,从而可以放宽对中国出售白银的限制,另外甚至把旧金山造币厂为中国已经铸造成银元的300万盎司白银也都收购了。而中国拿到这些宝贵的外汇,就是去购买抗战最急需的武器装备。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正如伦敦的报纸所说:“以好价钱收购中国白银是美国政府既能帮助中国,又不刺激日本,还能避免国会与最高法院麻烦的少数好办法之一。”毕竟,当年美国是有中立法的,能这样做已经很不容易,而且,这么做对美国几乎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不像苏联,援助中国是非常势利的,就是为了让中国有力量能够牵制、消耗日本,从而减低日本进攻苏联的可能。要知道,苏联和中国东北是接壤的,日本在东北是驻扎了一支实力强大总兵力有几十万之众的关东军,那可是对苏联有着切实的威胁!相比之下,日本可威胁不到美国本土。

而到了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一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就立刻中断了对中国的援助。因为苏联需要的安全保障,日本给他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再援助中国了。当然,尽管苏联的援助更多是出于为自己利益考虑,但毕竟还是给了我们援助,对此还是要铭记和感恩。

再回到美国的经济援助,美国在1941年12月正式参战前,除了购买中国的白银之外,从1937年的黄金抵押贷款,再到1938年的“桐油借款”,1940年的“华锡借款”、“钨砂借款”,最后是1941年的“金属借款”和平准基金贷款,不仅借款的条件越来越优惠,而且政治上援助的意义越来越明显。在具体金额上,六次贷款本金总共高达2.4亿美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132亿美元),在1941年12月之前,中国偿还了1.245亿,其余1亿多美元后来就被美国免予偿还,等于是变相的赠款了。

美国在参战后,1942年更是向中国提供了高达5亿美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317亿美元)的贷款,用以稳定中国的战时财政。

没有这六亿多美元的援助,你觉得国民政府就靠西南大后方的这点资源能支撑得起八年抗战?

所以,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其实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美国在正式参战前,还是对中国有援助,而且对抗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援助。

上一篇: 都说洪秀全死前疯了,那到底有多疯狂?
下一篇: 泰国和柬埔寨为什么会因一座寺庙而争斗不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