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中国海军核潜艇和空中航空兵部队进行协同演练 核潜艇部队,是大国地位的象征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部队,是各国海军的“杀手锏”,中国亦不例外。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组建成立,对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我军核潜艇部队在锤炼战斗力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长航试验,创造世界记录
某年冬季,我海军一艘核潜艇驶出港口,开始了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
核潜艇上的生活十分艰苦。首先,艇内环境比较恶劣,部分岗位时刻要承受高温、高湿、高噪音考验;其次,长时间水下航行,官兵们24小时轮换值更,遇到特情休息更没准点,十分辛苦;再次,长时间在封闭艇内生活,人体生理机能和内分泌系统容易发生紊乱。这些问题,都是潜艇兵必须面对的困难。
在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中,前些天还比较轻松,但在五六十天后,用水首先成了最大难题,喝水是定量的,洗脸是奢望的;长时间水下生活,艇员们的体质已有明显下降,许多人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腰腿疼痛、大腿根部溃疡等现象。
到了第70天,已超过法国核潜艇67天长航纪录,是到此止步还是继续前行?艇政委常宝林作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90%以上的艇员都选择“继续航行”,最终,中国核潜艇圆满完成了90天的水下长航,打破美国“海神”号核潜艇的长航纪录,创造了核潜艇一次水下航行时间最长世界新纪录。
图注:核潜艇部队对艇员进行战场心理强化训练 深潜试验,不断挑战深度极限
某年4月,我核潜艇在某海域向极限深潜发出挑战。100米…200米…潜艇越潜越深,舱壁不时发出响声。“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随着潜艇下潜而逐渐变形”,参加深潜的老艇员王道桐回忆起当时情景,仍心有余悸。但是,官兵们并没有退却,继续控制潜艇平稳向深海下潜。12时10分52秒,深度计指针指到极限深度并略有超出,标志着中国潜艇史上深潜新纪录诞生了。
新型通信天线试验
在一次远航试验中,计划验证复杂海况条件下核潜艇新型通信天线的可靠性,没想到通信天线突发故障。指挥员果断决定:连夜浮起更换。经验丰富的艇长朱振国决定亲自带领突击队出艇。然而,他和航海长、值更官刚登上舰桥,就被大雨狂风给“推”了回来,但三人临危不惧,将粗大的绳子拴在腰里,努力尝试了数次,终于将绳子挂到了艇边护栏上,建起了临时抢修“通道”。
通信班长黄超带领6名艇员登上舰桥,顺着绑好的绳子,把自己绑在艇舷进行操作。大浪打到脸上,犹如刀锋划过般疼痛;坐在左倾右晃的艇舷上,比坐过山车更加惊险,战友们相互协作,3个小时之后,终于重新更换了通信天线,使此次新型通信天线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和平时期水下“对抗”战斗
核潜艇官兵执行远航战备巡逻任务时,经常会遭遇他国反潜干扰和对抗情况。有一年,我军核潜艇在某海域执行任务,雷达兵穆美田正在值班,突然,一个细小的信号在他眼前一闪而过,顷刻消失地无影无踪。但是,穆美田没有放松警惕:“疑似某国反潜飞机,左舷×度,距离××,正向我艇飞来!”
时任艇长董震迅即调整部署,当机立断发出口令:“紧急下潜!”果然在数分钟后,某国反潜机掠海而过。穆美田凭着过硬专业技能,提前做出侦测判断,为核潜艇先机发现、有效机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图注:我核潜艇组织紧急下潜训练 还有一次,基地官兵驾驭核潜艇潜入大洋。途经海况复杂水道时,遭到可疑船艇连续跟踪。此时,“上浮意味着暴露,暴露意味着失败。”艇政委柳本才果断动员,在艇长的镇定指挥下,全体官兵精心操作,成功摆脱“尾巴”。声呐操纵长段正辰说,这样的“战斗遭遇”在平时训练当中都是“家常便饭”,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结语
四十多年来,正是通过这样持续不断的艰苦训练,中国核潜艇部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铸就了中国坚不可摧的水下核盾牌,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图注:中国核潜艇挺起维护和平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