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军事网 > 军事新闻 > 

身为女人,慈禧太后何以在乱世中掌权长达47年?

2021-04-29 01:50作者:

身为女人,慈禧太后何以在乱世中掌权长达47年?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自此三度垂帘听政,直至1908年去世,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

牝鸡司晨,不祥;女主当权,国危。这虽是一种政治偏见,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却又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共识。那么,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为什么能把持清廷最高权力、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呢?据笔者目力学识所及,尚未见专文或专著探讨论述。

在谈及慈禧太后时,人们皆认为其为人阴狠,手段毒辣,喜怒无常,权力欲望极强,善于玩弄政治权术。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权”“术”“势”的运用得心应手,是一位老练的封建统治者。台湾的庄练先生就说,“至于慈禧则天生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其政治手腕之高明,在当时更几乎没有敌手”。蔡东藩先生认为慈禧太后能“玩一亲王于股掌中,谴责之,以示威;开复之,以示恩。能使王公大臣以下敬畏有加,何其善于操纵也”。徐彻先生不但列举了慈禧太后在同治帝病重之际“略施小计,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阅折批折)这个权力”“利用清流盛昱的奏折,削掉了奕䜣的一切权力,达到了独裁的目的。现在,她又反过来抑制并瓦解清流了”等具体事例,而且还为慈禧太后一副对联概括说:“奇女子,热面孔,善结人缘,一手遮天,风风雨雨控驭中国多至半个世纪;妖妇人,冷手腕,暗藏杀机,三次垂帘,忽忽喇喇奴役臣民将近四亿人口。”这些说法及观点都认为慈禧太后能够把持清廷最高统治权力47年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其个人独特的政治手腕。

  △慈禧在颐和园

笔者认为,慈禧太后统治中国47年之久的原因是多方面而复杂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皇统承继乏人的皇位危机

清王朝共计12帝。这12位皇帝的寿命长短与子女之多寡,与大清王朝的兴盛衰败有着密切的关联。

先看清帝们寿命的长短:天命大汗努尔哈赤,享年68岁;崇德帝皇太极,享年52岁;顺治帝福临,享年24岁;康熙帝玄烨,享年69岁;雍正帝胤禛,享年58岁;乾隆帝弘历,享年89岁;嘉庆帝颙琰,享年61岁;道光帝旻宁,享年69岁;咸丰帝奕詝,享年31岁;同治帝载淳,享年19岁;光绪帝载湉,享年38岁。

再看清帝们子女的多寡:天命大汗努尔哈赤,一生共有16子,8女;崇德帝皇太极一生共有11子,14女;顺治帝福临,一生共有8子,6女;康熙帝玄烨,一生共有35子,20女;雍正帝胤禛,一生共有10子,4女;乾隆帝弘历,一生共有17子,10女;嘉庆帝颙琰,一生共有5子,9女;道光帝旻宁,一生共有9子,10女;咸丰帝奕詝,一生共有2子,1女;同治、光绪、宣统三帝,都无子女。

总的说来,道光帝以前各帝所生的子女较多,这就使其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具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而自咸丰帝始,除咸丰帝生有二子(一子未及命名即早殇而亡)外,其余的同治、光绪皆无子女,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更要命的是,清朝最后几位都是短命的皇帝,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皇位继承人的危机。

道光帝以后各个皇帝子女之不多不众,寿命之不永不寿,正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晚清的一位著名御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帝死后无嗣继位时曾说“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干政垂帘,与清末三位皇帝继位时年龄太小,特别是同治帝年龄太小,不无直接关系。清末的几位皇帝均是幼年继位,这就为慈禧出面垂帘听政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借口。

  △慈禧扮观音像,左起:四格格、慈禧、李连英

慈禧太后在咸丰帝生前,的确具有一定的权力欲望,但后来在咸丰帝与肃顺等人的防范下,有所收敛。其所以要参与推倒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政变,既是其权力欲望使然,又的确具有如何确保将皇帝的权力紧紧把握在自己儿子手中的考虑;她和恭亲王联盟共同与肃顺等人展开激烈的斗争,既有利害利益的冲突,也有皇帝之母与皇叔联合与外姓争权的因素。因此,慈禧太后未必一开始即具有如同后来那样强烈的权力欲望。

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之所以要立年幼的载湉为帝,原因大概有两个。首先是出于其个人的权力私心。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出面垂帘听政,对于最高权力的重要性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其权力欲望确实是提高或膨胀了。其次是慈禧太后对于自己的政治能力过于自负、自信,对于皇族中溥字辈中其他人的政治能力和资质是不放心的,的确有一种大清朝舍我无人的自负。慈禧太后临死前曾说:“余垂帘数次,不知者或以为贪权。实则迫于时势,不得不然也。”人们有理由认定慈禧太后的这一表白纯为言不由衷之语,但仔细揣摩当时清皇室几位近亲王的政治素质与能力,却也有几分道理。

二、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并非仅仅是因其具有多么高深莫测的政治本领或手段,而是依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无势位,虽尧舜不能治万民”。慈禧太后与肃顺等人的斗争形势及结果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晚清重臣曾国藩与其亲密幕僚赵烈文议论清廷政局时即曾评价说:两宫太后“才地平常”,也就是说,包括慈禧太后在内的两宫太后,并没有迥异于常人的政治见解或才能手段。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实行的虽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盖兼有之”的权力机制,似乎慈禧太后与肃顺等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权力是旗鼓相当、难分上下的,但实际上慈禧太后据有新帝生母的更有利的地位,更便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其在与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各式各样的慈禧像

当时,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上疏称:当此天下多事之秋,皇帝冲龄践柞之际,清廷应“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目的是为了“使海内咸知皇上圣躬虽幼,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左右并不能干预,庶人心益加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一稍肆其欺蒙之术”。董元醇显然认为,两宫太后才是皇权的真正代表,只有由其权理朝政,才能够防范臣下专擅朝政。

掌握清廷部分兵权的僧格林沁,也坚决维护慈禧太后的皇权代表者的政治地位,坚持在其奏折中必须同时书写“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的字样;兵部侍郎胜保更是明确提出,“自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要想真正使人相信当时清廷的最高权力仍掌握在皇帝之手,就必须由“皇太后权宜听政,二圣并祟”,“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

在以后对恭亲王奕䜣的多次贬抑打击中,慈禧太后同样也是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正统皇权代表者的政治优势。

1865年3月底,慈禧太后突然袭击,下令罢革恭亲王奕訢。

慈禧太后之所以要罢革奕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要使其“明白国体不可僭越”的君臣之礼。据《李鸿章年(日)谱》记载,此前,慈禧太后曾愤愤地对恭亲王奕䜣说:“汝事事与我为难,我革汝职。”当时,恭亲王奕䜣似乎并未完全把慈禧太后放在眼中,倔强而满不在乎地顶撞说:“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皇子。”

皇太后的特殊政治身份与地位,君臣上下尊卑的政治伦理道德,赋予了慈禧太后以随意革除或赏还恭亲王奕䜣爵职的绝对权威,使恭亲王奕䜣不得放下皇子亲王的架子,甘拜下风,彻底地臣服。

醇亲王奕譞对于慈禧太后,更是唯命是从。当其子载湉被确立为帝时,他竟然“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其后更是惊惧不已,日夜忧思,“身战心摇,如痴如梦”,遂以“旧疾复发”为由,请求慈禧太后“曲赐矜全”,开去其一切差事,“为天地容忍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

环视当时的大清帝国,除了皇帝以外,尚有何人能够和敢于稍与皇太后争高下、论尊卑呢?亲贵如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者,尚不能奈慈禧太后之如何,更何论其他王公大臣呢?

三、较好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

这是慈禧太后能够较为顺利地掌控清王朝最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另一重要客观原因。非若如此,即使慈禧太后具备再高明的政治手腕,也不可能在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位置上稳坐近半个世纪。

  △外国明信片上的慈禧太后,1901年

我们如果将慈禧太后与唐代的武则天做一个比较,就会对此有一个极为清楚的认识了。

唐高宗李治因患风疹之疾不能临朝理政,于是“政事皆决于天后”武则天。此时的武则天虽已“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但尚不能为所欲为。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中宗李显继位,由宰相裴炎辅政。凡遇有军国大事不能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武则天仍掌握着唐王朝的最高权力。稍后,武则天又废掉中宗,改立小儿子李旦为睿宗。

自嗣圣元年((684年)至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出面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建国号大周。武则天废唐建周称帝以后,不但立武氏七庙,追尊自己上五代祖皆为皇帝,大力提拔重用武氏兄弟子侄,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而且残杀唐皇李氏的皇子皇孙。这不但必将引起李氏家族的全力反抗,也必将引起众多唐王朝重臣、旧臣的强烈不满与反对。最后,终于在神龙元年(705年),由宰相张柬之和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兵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归政于中宗李显。

但是,慈禧太后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数十年间,她对爱新觉罗家族与那拉氏家族的关系处理得远比武则天要稳妥得多。

慈禧太后出面垂帘听政,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亦多有异议。1860年8月咸丰帝死后,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姑且不论,即使是光绪帝亲政后,亦有一些亲帝官员对慈禧太后继续干政颇为不满。恭亲王奕䜣在任议政王之初,对于慈禧太后亦多有不满,甚至是不敬。但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否认的历史事实是,朝野上下却没有任何人指责慈禧太后对于爱新觉罗家族不忠,其根本原因在于她在两个问题上,处理把握得较为得当。

第一,未予那拉氏家族族人以显爵重任。辛酉政变后的1862年1月17日,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祚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同年的9月11日,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并未如武则天那样,立武氏七庙,追尊上五代祖)。以上的封爵,皆为清廷对于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惯例,而非“违制”的特例。慈禧太后的二弟桂祥之所以在1888年11月24日被封为三等承恩公,是因其女儿被选为光绪帝的皇后,仍是循外戚封爵之惯例,与慈禧太后的个人意旨,并无直接重要的关系(当然,桂祥之女能够被选立为皇后,慈禧太后无疑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此笔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祥、二弟桂祥先后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这仅是清廷的一种爵位,而不是清廷中的实授官职。爵位与实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慈禧太后之所以未对胞弟委以控制清廷某些实权的重任,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慈禧太后长期掌握清廷的最高权力,知道“清朝的宫廷争斗非常厉害”,同时,她也深知自己的胞弟缺乏政治才干,做事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会连累到家族”,“所以为了保护家里人,慈禧就没有给家里人更多的官职做。当初封的官职也是什么无关紧要的职位,拿傣禄但并不掌握实权”。

其二,慈禧太后一方面是“为了顾及影响”,但同时“又怕家里人仗着自己的关系,养成一种养尊处优的毛病,或者成为当时八旗那些提笼架鸟、不务正业的人”。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祥“曾经牢骚满腹地向慈禧要官做”,但慈禧认为“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希望自己的弟弟们“不要依仗于她,整日不务正业,无所事事,混日子,提笼架鸟。所以,慈禧的家人没有什么做大官的,只是授予了一些封号。”

其三,慈禧太后特别关注爱新觉罗家族与那拉氏家族关系,不给其他人以攻洁口实的意识自觉或心理警觉,亦当为另一重要主观原因。

慈禧太后“在执政的时候特别讲皇家的伦理传统,八旗’组织是尊卑有序,慈禧在任用官员的时候着重任用爱新觉罗家族,并根据大清制度起用一些汉人的能人。在任用国家人才上为了避嫌,对家人采用安抚的形式,给予名誉上的职……慈禧不用娘家人,也是尊重大清的血统,同时也让别人看一有自己并没有为家里人谋什么福利”。

揆之以历史事实,慈禧太后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的确没有给任何人留有外戚干政揽权的感觉与口实,更无事实把柄。无论是正式的官方文件,还是私人日记笔记;无论是清廷中的“帝党”成员,还是其“政敌”(即使是笔锋尖锐,一度对慈禧太后恨之入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亦如是),皆无指斥其重用族人的记载。无论人们如何评价慈禧太后,亦未见有人指责其对爱新觉罗皇统的不忠。

……窦宗一在《李鸿章年(日)谱》记载,很值得我们深思。一天,慈禧太后对恭亲王奕䜣重用汉人一事颇为不满地说:“这天下,咱们不要了,送给汉人吧?”慈禧对奕䜣“事事与我为难”的做法尤其不满,表示要革其爵位官职。恭亲王奕䜣不但倔强地顶撞说,“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皇子”,而且因跪地已久,未经太后允准,即霍然站起,吓得慈禧太后“大呼恭王欲打她”。

如若奕䜣真的被认为是要暴打当朝的皇太后,一定会被治以犯上作乱,大逆不道的重罪,至少是要被杀头掉脑袋的,但结果仅仅是由“宦者趋恭王出”而不了了之。由此可见当时,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恭亲王,都仅仅是将此事看作爱新觉罗家族内的叔嫂之争而已。

  △慈禧与光绪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本人也将自己与光绪帝间的分歧,归结为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家务、家事之争。清廷维新派官员王照认为,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时期的种种矛盾,并非政见分歧,而是权力之争,若就清皇室内部关系而言,则“纯为家务之争”。王照的这一认识,得到了部分当代历史学者的认同。台湾学者庄练先生在谈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即曾不无惋惜地说:“一场关系国家前途极为重大的变法运动,竟因家庭间的权力斗争而致彻底破坏。”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太后看到列强要求其撤帘归政给光绪帝的假照会后,亦曾怒气冲冲地说:“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

综上所述可见,无论慈禧太后的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她的确成功地使人们普遍认同其对爱新觉罗皇室、家族是忠诚的。

四、最后的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清代后期,皇统承继乏人的皇位危机,是慈禧太后得以出面垂帘听政、干预政权的最主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条件,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慈禧所处的大清皇太后的特殊政治身份与地位,才是其能够长期把持朝政,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最为根本的深层次原因。时人与学界,一直认为慈安太后不但并不热衷权力,为人宽厚,而且拙于心计和表达,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皇权思想影响下,同样也是没有人能够撼动她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地位;而慈禧太后并未重用那拉氏家族族人,较好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一直竭力以维护爱新觉罗皇族根本利益的面貌出现,这是其长期把持朝政,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的另一重要客观外因。如果慈禧太后做不到这一点,她就会如同武则天那样,遭到上至皇亲国戚、满汉重臣等的联合反对,下至文人士大夫,甚至是普通民众的清议谴责。

而人们所说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极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喜怒无常,为人阴狠,手段毒辣等独特的政治手腕,仅是维持其统治的一个外在必要或技术性的条件,与我们上面所谈到的三点政治原因相比较,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至少是次要的原因了。作者:脑洞外星人

上一篇: 孙悟空、猪八戒到底谁更厉害?原著一句话早已说明
下一篇: 成吉思汗死后七百年,蒙古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