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在国内战争时任总参谋长,地位在十个元帅中仅次于朱、彭,为什么在十个元帅中他竟列名最后?这里抛开评衔时(特别是高级将领)需要考虑的资历、战功、“山头”等因素,单讲战争时期参谋长的地位问题。
先看看现在的情况:1952年军队评级后我军各级参谋长一般定为“准级”,如兵团参谋长为准兵团级,军参谋长为准军级。取消“准级”后,现在各级参谋长为同级副职,如集团军参谋长是副军级,团参谋长是副团级。
各级军事主官一般与上一级副参谋长同级,如师长与军副参谋长同级,团长与师副参谋长同级。因此,师长当军副参谋长、团长当师副参谋长一般视为平调(单就级别而言),而师长当军参谋长、团长当师参谋长则肯定是提升。
叶剑英元帅
但战争时期可不是这样,一是当时干部只有职,没有级,不能简单地拿现在军队级别套当时的情况;二是那时的各级参谋部不像现在这样健全,尤其是总参谋部,只有很少的机构,责权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
三是当时各战略区相对独立,通讯联络又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各级军事主官特别是各大野战军司令员有相当大的独立指挥权。因此各级参谋长并不一定比下一级军事主官的地位高,各大野战军参谋长就未必高于兵团司令员。
如刘亚楼任十四兵团司令员之前是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参谋长;阎揆要以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升任西北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抗美援朝时曾代理第二十四军军长;解方将军曾任第一兵团、十二兵团参谋长,海南岛战役时兼任四十军副军长,后任十五兵团、十三兵团参谋长和志愿军参谋长。
其实不仅是我军,在国民党军队中这种现象更是常见。比如兵团参谋长莫说比不上军长,甚至有宁可当师长而不愿当兵团参谋长的。
郭寄峤曾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兼第九军军长,但他宁愿人们叫他“郭军长”,而不愿意叫他“郭参谋长”,因为参谋长只是个幕僚,没有实际兵权,战区的参谋长名气远不如集团军(兵团)司令甚至军长大。
叶剑英元帅
胡宗南的第一战区参谋长盛文(1946年任),三年后也只当了个军长。当然,国民党军的参谋总长另当别论。1946年,国民党军接受美国顾问的建议,决定效仿美国,改革军制,撤销军事委员会,另建国防部。
国民党军不设总司令,国防部长名义上是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有职无权。
国防部下属的参谋总部,负有全国军事指挥职权,为最高军令机构,权力极大,参谋总部直辖陆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和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蒋介石的心腹大将陈诚出任参谋总长,执掌军令大权。
因此,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参谋总长和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在军队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战争时期我军的总参谋长并不是仅次于总司令、副总司令的第三号人物。
毛主席点评十大元帅:震惊14亿中国人
十大元帅授衔时不但级别很高,他们在党内和军内的职务也很高。
在1945年6月的中共七大和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上,十大元帅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十大元帅授衔时在中央人民政府的职务朱德元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其余9位元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罗荣桓还兼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十大元帅授衔时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副主席。
十大元帅授衔时在中央军委的级别都是中央军委委员以上。在历史上,十大元帅谁最早入选军委、谁入选军委的次数最多、谁在军委的职务最高,既是他们被评为元帅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毛泽东主席
最早参与军委工作的元帅是聂荣臻,1927年5月担任中央军事部参谋长。
入选军委最早的元帅是聂荣臻、刘伯承、叶剑英,1930年3月入选中央军委。
入选军委次数最多的元帅是叶剑英,从1930年3月成立的中央军委,直到授衔前的1954年9月再度成立的中央军委,历届都入选,十元帅十大将中仅他一人。
入选军委次数最少也是最晚的元帅是罗荣桓,1954年6月进入中央人民政府军委并增补为军委副主席,当年9月第一次入选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中任职最高的元帅是朱德,1931年、1934年两届中革军委主席。
本应该作为开国大元帅的毛泽东,对十位开国元帅的考语、点评,眼光非常独到,赞誉也很特别:
称朱德是“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自从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就成为我军偶像级的人物,各个时期担任总司令,与毛泽东的配合相当默契。朱老总宽和忍让、纯朴谦逊、忠厚绵长,毛泽东对他赞誉有加。
称彭德怀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老总性格刚烈,疾恶如仇,而且有些特立独行,但打仗绝对是勇夫和猛将。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是依仗彭德怀这样的大将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称林彪是“这个娃娃堪当大任”。朱毛在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看见一个娃娃样的军人在给部队讲话:“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毛泽东得知这个人是指挥部队在敖山庙、耒阳城打了胜仗的林彪营长,于是感慨道:一般的营长也只是领兵打仗,没什么政治头脑,而面前这个娃娃营长却满是“红色割据”的道理,与自己的主张完全一样,今后堪当大任。
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红军长征途中,前有金沙江天险,后有数十万追兵,许多人都担心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则风趣地称赞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肯定能让我们渡过天险长江”,对刘伯承的才干深信不疑。
称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曾以贺龙“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例子鼓励起义军。到陕北后又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可见对贺老总的器重。
称陈毅“是个好同志”。“文革”中,一次红卫兵批斗陈毅,陈毅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主席语录》第某某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台下一片哗然,都在翻宝书但没有找到。在一旁的周总理作证说,确有此话。于是陈毅过关。1972年1月陈毅不幸逝世,极少参加党内同志追悼会的毛泽东亲自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这是毛泽东参加的最后一个追悼会。可见对昔日老战友的尊重和怀念。
称罗荣桓是“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是第一位逝世的元帅,毛泽东十分悲痛,并把悲痛化解成一首悼诗,以寄托对老部下的哀思。这既是对罗帅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广大政工干部的肯定。
称徐向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只身回到延安,毛泽东不但没有责怪,而且亲自接见,百般抚慰。毛泽东深知徐向前对党的忠诚,他记得徐向前在红军最困难的关键时刻说的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那句话。因此,毛泽东在徐向前最困难的时刻,说出了暖人肺腑的安抚和鼓舞的话,这也是对广大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安抚,表现了一个领袖人物的胸襟。
称聂荣臻是“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抗战期间,聂帅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并使之发展、建设成为模范根据地。对此,毛泽东甚感欣慰。解放战争中后期,毛泽东一直在晋察冀根据地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对聂荣臻褒奖有加。
称叶剑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毛泽东借北宋重臣吕端的美誉来评价叶帅。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张国焘却野心勃勃,想加害于毛泽东,幸亏叶剑英及时报信,毛泽东才得以脱险,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对叶帅睿智和才干,毛泽东十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