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今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也是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1949年初,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决定“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对国民党汤伯恩、白崇禧两集团进行战略性进攻;2月1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成立,开启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奏。4月20日晚,渡江战役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全面展开,彻底摧毁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6月2日,解放崇明岛作为最后一战,历时42天的渡江战役取得全面胜利。
在渡江战役中,有一位年龄最小的特等英雄,毛主席亲笔签发请柬,邀她进京参加开国大典、国庆庆典;当毛主席知道她自己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欣然为她起名字——
马毛姐:毛主席两度邀请进京的渡江女英雄
田兰富
对于马毛姐这个名字,现在的青年官兵或许有些陌生,但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的人,会对影片中那个在敌占区一边高声叫卖“洋火——香烟——桂花糖”,一边侦察敌人情报的刘三姐记忆犹新。马毛姐就是荧屏中英姿飒爽的刘三姐真实的生活原型。
记者与马毛姐老人相识已久,早些年专程赴合肥采访过她。在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再次回访了这位渡江老英雄。
△马毛姐向记者展示证书
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成千上万的独轮车推出来的,那么,渡江战役也可以说是靠千百条小船划向胜利的。小时候对于渡江战役的了解,基本源于《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后来,就读军事新闻系,在读到毛泽东主席当年亲自撰写的军事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后,进一步感受到渡江战役的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
从小对英雄有一种由衷的崇拜和敬佩。走进马毛姐的小院时,她正在忙活家务,说明来意简短寒暄,老英雄平和而热情地接待了一身戎装的我。
往事依稀浑如梦,都随风雨到心头。提起昔日的峥嵘岁月,马毛姐神情变得庄重。
苦难童年
1933年秋天,长江北岸。
芦苇荡随风起伏,江面上白浪滔天。
渔民们早已放弃了出船打鱼摆渡的念头,纷纷钻进停泊在芦苇荡的渔船里躲避寒风的肆虐。
突然,一阵清脆响亮的啼哭声从芦苇荡中传来——一个小生命在这条渔船上呱呱坠地。
马毛姐祖上居住安徽无为县刘渡乡马坝村,世代以打鱼摆渡为业。父辈们每次打鱼回来,好鱼总让渔霸拣去,一家人忍气吞声在江边艰难地生活。
一个生命的降生,总得有个名字。穷苦人家不讲究,因她排行老三,父母便直呼她“三姐”。
△年轻时的马毛姐
三姐的父母一生中先后生下16个孩子,因生活饥寒交迫,有8个孩子夭折,三姐是唯一幸存的女孩。长到7岁时,她已能帮着父母织网、打鱼,且干得像模像样。
1940年,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劳作了一天的一家人已经入睡。
突然,几个国民党士兵窜上渔船,抓起三姐的父亲就要拖走。一家人苦苦哀求,还是被抓走去当壮丁。第二天,几个士兵返回船上恶狠狠地告知,若想赎回人,必须交出三石大米!母亲只好含泪把她卖给一个渔霸做童养媳,换回三石大米,把父亲赎了回来。三姐到了渔霸家,开始了非人般的生活。
心狠手辣的渔霸对小三姐非打即骂。年仅7岁的她每天吃力地扛着耙子背着箩筐到江边去捞淤柴。风大浪急时,在江边上捞不到淤柴。回到家里,她经常被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饭也不让吃。
一天,小三姐终于瞅准一个机会,把耙子和筐子藏好,从芦苇荡中逃走了。已经9岁的小三姐知道自己逃走后,主家会向父母要人,她便远逃到外乡,白天乞讨要饭,晚上睡在乱草堆里。
一天夜里,乞讨了3年的小三姐悄悄摸回了家,一家人惊喜交加,原以为三姐早已死了。
此时,渔霸家也早已不到马家索要童养媳了。
投身革命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1949年,15岁的三姐与两个哥哥已成为家里维持生计的顶梁柱。在打鱼的过程中,渔民们中在悄悄传递着一个消息:部队要过江打仗了。这个消息让大人们惊慌失措,担心一旦打起来,会被抓去打仗送死。每到晚上,大人们纷纷躲藏在芦苇荡里,让小孩们睡在船上看护船只。
一天夜里,在船上熟睡的三姐被轻轻地摇醒了。三姐一激灵,翻身而起,刚要喊叫,被一个中年人轻轻制止了:
“小姑娘,不要怕,我们是解放军,专门打敌人帮助穷人过上好日子的,快领我们见你们的父母。”
从交谈中,三姐得知他们是解放军的侦察小分队,准备过江侦察敌人情报,是来向老乡借渔船的。三姐和哥哥一听高兴得直拍手,爽快地答应帮助解放军渡江。
△渡江战役场景
原来,1948年国民党退守江南时,从江北掳去大批民工到江南修筑工事,三姐和哥哥马胜洪也在其中。后来,兄妹俩瞅了一个机会逃回了江北,兄妹俩对江南的地形和敌情都熟悉,侦察队员听罢,高兴得连声说好。
早春二月的一天深夜,江面上寒风微荡,天空漆黑看不到一颗星星。
三姐和哥哥熟练地划着一条船从芦苇荡中悄悄驶出,向江南划去,船上坐着乔装打扮的我军侦察兵。经过几个小时的疾划,他们巧妙地躲过对岸敌军探照灯的扫探,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南岸。
在工地上老乡的帮助下,我军侦察兵乔扮成修筑工事的民工混入工事阵地。三姐则扮成小商贩,口中高声叫卖:洋火——香烟——桂花糖”,穿梭于各个工事工地间,巧妙地把情报送到侦察人员手中,那些珍贵的情报被及时送到解放军渡江指挥部。
△渡江战役作战图
1949年2月初,解放军已陆续抵达江北无为、南陵等县驻扎。他们在大街小巷贴出宣传标语和布告,号召船工提供船只帮助解放军渡江。三姐和哥哥第一个到村里报了名。然而,几天过去了,只有几条小船的渔民报了名。眼看渡江在即,解放军非常着急,依靠几条小船是渡不过江的。不管解放军怎样做工作,船工们依然顾虑重重,担心若提供船只,人也必须去,大家都拖家带口,恐怕性命难保。三姐便跟着哥哥到各村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后来,她才知道哥哥那时已是地下党员了),终于劝服了江北的乡亲们汇集了200多条船。
△渡江战役场景
渡江前,军民在浅水域开展了紧张的战前训练,解放军教船工打枪、扔手榴弹;船工们教战士划船、泅水,一派忙碌景象。
1949年4月19日,解放军召集船工举行战前动员大会。沿江岸边贴满“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等标语口号。
动员会上,渔民们群情激昂。但等到确定渡江突击船时,会场上顿时冷了下来,没有人举手报名。大家心里明白,战斗打响后,渡江突击船无疑就是枪靶子,危险性极大,生死难料。
会场上陷入沉默,三姐憋不住了。她忽地站起身高声说道:
“我家小船愿意当突击船!”
全场几百双眼睛刷地扫来,台上的首长脸上顿时露出惊喜的神色,对她的举动大加称赞。
按规定每家船只要一个人上船,哥哥代表全家参加动员大会。三姐则是偷偷来参加动员大会的,到会场后,她悄悄躲在人群里面,看到无人报名,就按捺不住了。在她的带动下,又有几条船加入渡江突击船队。
4月20日下午,解放军指战员召集船工们一块聚餐。吃完饭,给船工们每人发了两枚手榴弹。夜里,渡江战役就要打响了,战士们摩拳擦掌士气高昂,船工们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
英勇壮举
△渡江战役场景
夜幕降临时,战斗打响了,我军炮火向对岸阵地铺天盖地压去。
战士们陆续登船待发,但都不愿登三姐家的船。他们担心这小姑娘经不起惊吓容易暴露目标。三姐闻罢,嘴巴翘得老高,气冲冲地找到部队首长说:
“别看我年纪小,过长江我可比你们熟,前些时候你们部队过长江侦察情报,还是我和哥哥送他们过江的呢!”
无论怎么说,官兵们还是不允许她上船。
船队即将出发,其他突击船早已就位待命。三姐只好气呼呼地跳下船:“我下去,你们上吧!”三姐耍了个小聪明,想来一个缓兵之计,打算等船划动时,再跳上船。
谁知,战士们一上去便飞快地划起了船。三姐急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她把船篙用力一撑,纵身一跳,“嗖”地跨过几米宽的水面,轻盈地落到后舱上。战士们忙于划船没有觉察,哥哥看到了她,刚要出声,被三姐用手捂住了嘴:“不许出声,若让官兵发现了,再送我回去,就耽误时间了。”她迅速躲藏在后舱里。
△渡江战役场景
船到江心时,敌人的照明弹把整个江面照得如同白昼,子弹雨点般地击中船体,炮弹在船周围爆炸掀起丈把高的巨浪。有的战士中弹落水了,两条突击船被击中船体,有的船工害怕了,不敢向前划行。三姐边划船边喊道:
“不能后退,只能前进!”
船近岸边时,碉堡里的敌人疯狂地实施火力封锁,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
后梯部队马上陆续靠岸,若拖延下去,必将贻误战机。怎么办?三姐对官兵们说:
“跟我来,这些碉堡是我们修的,地雷埋在什么地方我清楚。”
她带着两名爆破手巧妙地避开火力,绕过雷区,向碉堡跃进。快接近碉堡时,敌人发现了他们,拼命地向他们扫射,一个爆破手中弹倒了下去。
这时,三姐从腰里拔出一枚手榴弹扔向碉堡,一阵烟雾散开。三姐还想跟战士向前冲,哥哥拉住她:“我们还要回去运解放军。”
在往回返岸边的途中,三姐发现一名受伤的敌机枪手正拖着一挺机枪在爬动。三姐心里一惊:
“他手中那家伙一响,要死好多人呢!”
赶忙从腰中抽出另一枚手榴弹,拉去引信环,牙一咬,眼一紧闭,使劲向敌人扔去,只听到“轰”的一声,没有了动静。她担心敌人没被炸死,又跑上去用双手去掀他,吓得马上跳了起来,敌人的整个脑袋被炸没了,此时,她双手全沾满了鲜血……
那天夜里,她和哥哥往返长江6趟,装运90多人过江。在整个渡江战役中,她们在江里划了七天七夜,运送了多少人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渡江战役结束后,要求每家船上留一个人参加评功,三姐就回到家中。后来,哥哥被评了一等功,部队奖给他50多斤大米,外加两双鞋子、两套衣服。哥哥告诉她,每家只评一个人,没有她的功,三姐说,没有就算了。
△当年船工领取锦旗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三姐和家人在稻田里插秧。部队和地方上的一帮人敲着锣打着鼓来到马坝村,点名要找一位叫“马三姐”的小姑娘。当三姐被喊回家时,才知道自己得了比哥哥还高的奖励,她被授予了“渡江特等英雄”称号,县里还要专门为她召开庆功大会。
庆功大会上,首长带头鼓掌欢迎她讲话。年仅15岁的她,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脸蛋羞得通红,磕磕巴巴地讲了几句。会后,在大家的簇拥下,她披着大红花骑着枣红马在县城游行,引得大街小巷的人们驻足观望。
原来,战役结束庆功会开过之后,战士们突然想起了突击船上那个勇敢的小姑娘,随后向上级汇报了她的事迹。
受邀进京
△马毛姐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获悉在渡江战役中有一位年龄最小的女英雄,就亲笔写了一份请柬,邀请她进京参加开国大典。
收到请柬后,父母担心三姐一个女孩子家,年纪又小,去那么远的地方不放心,便没让她去。
时间到了1951年9月20日,她又收到毛主席签发来的第二封请柬,邀请她到北京参加国庆庆典。这一次她如愿以偿了!9月26日,她跟随安徽省代表团进京参加庆典活动。
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29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宴欢迎进京参加国庆庆典的各省代表团成员。宴会上,各省选派代表去向毛主席敬酒,她被安徽代表团选为向毛主席敬酒的代表,她无比激动地向毛主席敬完酒,还没来得及向毛主席自我介绍,就被周围激动的人们挤到一边去了。终于见到了毛主席!她流下了激动幸福的泪水。
△毛主席当年与马毛姐亲切交谈
10月3日,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与各地代表欢聚一堂观看京剧,三姐被安排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座位中间。
主席落座后,周总理指着三姐低声向毛主席介绍:“主席,她就是您两次邀请的那个渡江小英雄。”
“噢!”毛主席拉着她的手笑容满面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三姐结结巴巴地对主席说:“我姓马,在家排行老三,别人都管我叫‘三姐’,我……没有……正式的名字”
“噢?”毛主席笑着把头一扬,侧身对周总理和陈毅等中央领导说:“这么伟大的小英雄,没有名字怎么行?”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起来。
第二天,三姐刚吃完早饭,一辆红色小轿车驶进了三姐住的北京大学招待所,说要把她接往中南海。车上的两名解放军叔叔告诉她,毛主席派他们来接她到主席家做客。
进屋后,毛主席用宽大的手抚摸着她的头,转向身后的江青和李敏、李讷介绍说:“这就是渡江战役中那个年龄最小的女英雄。”
接着对李敏、李讷说:“你们可要好好向她学习哟!跟你们年龄差不多,人家已是英雄喽。”
“她还没有名字呢!昨晚看戏回来,我斟酌了一下,今天就给她起个名字。”主席停顿了一下,扬起手掰着手指说道:“就叫马—毛—姐吧,马是你家的姓,名字第一个字就跟我姓……好吧?”
三姐拼命点头。
毛主席看到她衣服穿得旧,就派警卫员去给她买几套新衣服回来,并特地用四菜一汤招待她。饭桌上,毛主席不时向她碗里夹菜,询问她识不识字,想不想在北京读书。三姐告诉主席,她已在家乡的炳辉子弟学校上学。听罢,主席非常高兴,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笔记本,打开扉页写下:
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1951.10.4
离开北京时,毛主席亲切地问她:“愿意到哪里去玩啊?”这时,三姐已和毛主席很熟了,便脱口而出:“我想到上海看看。”主席爽快地答应下来,并专门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顾大姐陪三姐等人坐飞机直抵上海。
在上海,马毛姐却闹出一场鲜为人知的虚惊。
她们一行到达上海后,住在上海一座高高的大楼上。马毛姐趴在十几层的房间窗户上看着街道上蚂蚁大小的行人和火柴盒般的车辆,感到很好玩,便想下去看看。到了中午,顾大姐等人都午睡了。马毛姐在农村没有午睡的习惯,便悄悄爬起来,乘着电梯下到一层。
△改革前的上海
上海的繁华街景吸引着马毛姐东游西逛,直到下午4点,她才想起预定的下午两点出去参观。可她早已辨不清回去的路了,又不敢向别人打听,她也听不懂上海话。而此时顾大姐她们早已找翻了天。毛主席的干女儿丢了,那怎么交待?不见了她的踪影,一起陪她来上海的当时安徽省省委书记黄岩也急得团团转,安排人分头去找,也没见她的踪影。当时,上海刚刚解放,社情相当复杂,他们求助上海公安局协助查找。直到傍晚,她才被一名警察找到,大家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顾大姐回到北京后,没敢向毛主席汇报此事。
从上海回到安徽无为后,马毛姐舍不得穿毛主席送给她的新衣服,笔记本和钢笔也舍不得用,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特地请木匠做了一个木箱子,将毛主席送的这些物品珍藏在里面,成为左邻右舍羡慕的宝贝。孰料,1956年无为县发洪闹水灾,这些珍贵的物品被大水冲走了。后来,省里有关部门派专人到无为附近的几个县查找,但始终没找到。留下来的只有那张授予马毛姐“渡江特等英雄”的荣誉证书。
英雄本色
马毛姐在炳辉子弟学校续读了一年书后,又被送到安徽省工农干部学校重点培养。后来,三姐的事迹被拍进了电影《渡江侦察记》,她的名字随着电影的传播在全国家喻户晓。当时扮演刘三姐的著名电影演员张金玲为能生动准确地塑造好英雄形象,专程到无为县农村体验生活,与她同吃同住同劳动。她教会了张金玲划船、撑篙等活计,尤其是那娴熟、轻盈的撑竹篙跳船动作。
△电影《渡江侦察记》
从工农干部学校毕业后,马毛姐先后担任合肥麻纺厂团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后来,在组织的帮忙物色下,建立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后来,她先后担任小五金砂社副主任,东风服装厂、针织厂、鞋帽厂工会主席,合肥市鞋帽公司副经理,并当选为省政协委员、省妇联委员,1990年离休。
熟知马毛姐的人都知道她始终保持当年敢说敢为的性格和那股风风火火的干劲,对看不惯的、违背原则的人和事,总是一点情面也不留,从不怕得罪人。她也从不居功自傲,以权谋私。她对一个儿子4个女儿要求极为严格。儿女们参加工作时,有人劝她,凭你的功劳和名气完全可以把孩子们安排到好单位去。但她不去求任何人,也绝不允许孩子们打着自己的旗号到省里、市里托关系找路子,尽管她与省市许多领导都很熟。5个孩子分配工作,全部是按程序正常分配到普通企业当了工人,有的还被分到亏损企业。她经常告诫孩子们要自强自立,勤奋向上。儿子凭着自己的实干,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公司的经理。担任过合肥市塑料二厂厂长的老伴刘贤金与她志同道合,同样深得职工和上级的好评。
离休前,她经常被许多军地院校邀请去作报告,被10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离休后,她依然热情不减,积极帮助街道办事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踊跃参与支持希望工程和拥军优属活动,热心公益慈善事业。
△马毛姐早年担任校外辅导员
世事沧桑,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在悄然中流淌。与老人交谈,记者强烈感到,英雄渐老,但风采依旧。逝去的只是青春的容颜,永恒的是那颗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初心,延续的是革命者火焰般的革命热情,还有不计名利、超脱豁达的胸怀……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望未来,老人眼中寄予深深的厚望:“想想牺牲的那些数以万计的先烈们,我们都算不得什么……”
在英雄面前,每个人的灵魂都会得到净化
来源 | 人民陆军报 中国陆军(ID:army81cn)
作者 |田兰富
刊期 | 201900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