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国要实现百年复兴梦想,最大的变数就是当今的世界霸主美国。中美关系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必须要正确判断美国的战略意图,才能加以积极应对。
贸易战,使中美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近来,流行一种观点,说美国的对华战略,已经完成了由接触向遏制的战略转变。这一观点,不仅是在国内国际上流行,即使是美国的专家学者也多持这样的观点。并且上升到“府学”和“两党共识”的程度。这似乎证明了美对华战略转型的存在。
其实,产生这样的观点也不意外。原因很简单,美国把贸易战一再的升级,最直接的目标就是阻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新国家安全战略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科技以及军事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虽然贸易战还在不断的升级,但毕竟最终的走向和结局目前还难以确定。虽然经贸是中美关系的压仓石,但中美关系的最终定位目前还无法判断。不能仅通过一场贸易战就说美国对华战略全面转变。
不可否认,目前的中美关系确实存在着重大的变数。中美关系的定位已经从利益攸关方到竞争对手,中国已经从潜在的威胁变成了现实的威胁。中美之间的对抗之势日趋明显。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冷战思维在作崇。中国的快速崛起,确实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迟滞中国发展阻止中国超越的情绪越来强烈。冷战的思维泛滥也不足为怪。
其实,这与奥巴马时代外界评论中国有一种强烈的“被害心理”一样。奥巴马搞亚太战略再平衡,被中国视为一种战略上的遏制手段。而奥巴马是坚决的不承认。外界的评论是中国会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有种强烈的“被害心理”。言外之意,这种被害心理也是一种“冷战思维”。因为美国发动了贸易战,就说美国对华战略转型,这多少也是“冷战思维”的表现。
对于中美关系来说,遏制与反遏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是意识形态价值观所决定的;二是中国实力的快速上升所决定的。美国要永久的维持独霸世界的局面,就必须保持绝对的世界领先优势。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美国霸权的国家,一律进行打压。不要说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中国,即使是欧洲盟国,也不例外。
虽然中美之间曾有过密切的接触与合作,但接触与合作的目的是引导中国改变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美国把中国放进了WTO,但美国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遏制的手段。如今,美国要改变并领导中国的目标未能实现,减少合作或不合作增强竞争性对抗也属必然。
奥巴马搞亚太战略再平衡,实际上就是在遏制中国。但奥巴马是死活不承认。为什么?因为遏制战略意味着全面的对抗。而中美全面的对抗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比起贸易战,奥巴马的亚太战略再平衡,遏制中国的意味同样浓厚。按这个逻辑,可以说中美关系已经止于接触合作阶段。也就是说,美国早就已经对华战略转型,早就开启了遏制战略。而不是今天。
说美国奉行现实主义原则,是对华战略转型的标志,这有些欠妥。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是国家中心论和权力中心论。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美国优先应当是最佳的体现。然而,现实主义原则与遏制战略有本质的区别。
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可见,遏制战略的中心是意识形态的对抗。
如果说贸易战是单纯是为了实现美国优先原则,而美国确实在弱经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对抗的话,那么这只能证明美国的现实利已主义。
如果说美国的战略转型为遏制政策,那实际上就意味着中美的全面对抗。如果美国要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战略,绝不会只以一已之力搞对抗。美国霸权或美国秩序的基础之一是强大的西方联盟。而目前为了推行美国优先原则,不惜对盟友展开贸易战攻击。这实际上是在破坏西方联盟的基础。而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但破坏了西方联盟的基础,还使其盟友与中国走近,至少利益上更趋一致。如果说这是遏制战略的话,那遏制的就不单纯是中国,而是全世界。这不符合常理。
“都说美国对华战略态度发生重大转变,问题是向哪里转变?”傅莹的这一句质问非常的有力。美国对华战略转型到底转向了哪里?即使是美国的对华鹰派分子,也没有人明言。恐怕也说不清楚。遏制即意味着对抗。美国作好了与中国战略对抗的准备了吗?与华战略对抗真的符合美国利益吗?
目前的贸易战,还只是限于中美两国的经济矛盾或磨擦阶段,这可以说是一种竞争状态,或者说是美国在挑起恶性竞争。如果美国战略转型到全面遏制中国崛起和发展,那中美关系就是战略对抗关系。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美前期接触合作阶段比较深入,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抛开中美关系不谈,在处理国际重大问题上,中美合作共赢的领域远大于中美竞争对抗的领域。反恐问题、气候环境问题、中东战乱问题、伊核问题以及朝核问题等,中美都有极大的合作共赢空间。如果中美走向了对抗,不要说在经济上对美国是一大损失,在国际重大事件和难题方面对美国的损失更大。
还是那句话,遏制中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标是永久的独霸世界。遏制住中国还有俄罗斯,遏制了俄罗斯还有印度欧盟日本,这些国家可都想成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如果在中国身上消耗过多的真气,恐怕就难有能力维护独霸世界的局面。中美不是仇敌,美国轻易不会因为遏制中国而削弱或失去独霸世界的能力。
与中国快速崛起相对应的是西方整体实力的下滑,建立多极世界格局的呼声高涨,西方联盟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日显,美国已经无力控制世界局势的发展。也就是说,世界已经进入了大变革时代。在大变革时代,各国各利益集团,都在积极抢占制高点。面对世界变革,美国必须要进行战略上的调整与转变。如果说美国的战略有转变,那也是全球性战略的调整,而非单纯针对中国。
冷战后,美国一直采取的是单边主义霸权路线,而911事件对美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反恐战争不但消耗了美国,使世界更混乱和难以控制。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独霸世界战略也形成了强力的冲击。借反恐战争对全世界进行军事威慑和干预,这曾经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重点。然而,巨大的消耗并没有使美国获益。
美国人不会不反思独霸世界战略的得失以及对美国未来的影响。更要考虑世界变革的走向。奥巴马时代,是坚决的维护现世界秩序,也就是极力的阻止世界变革。然而,世界变革的脚步还是在加速。特朗普政府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与其死守守不住的旧秩序阵地,还不如主动的打破了重建。这才能争取更大的主动权。然而,打破旧秩序,等于打破美国霸权。推动世界变革是要冒失去霸权的风险。因此,维护目前的秩序还是建立新秩序,这是美国内部最大的分歧与矛盾。早就说过,从奥巴马开始,美国就进入了一战略迷茫期。而今的特朗普时代,美国依然短时间内难以确立其全球战略方向和重点。
但是,虽然美国人还没有想好要不要主动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但特朗普的贸易战实际上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贸易战也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罢,这对目前的世界秩序客观上都起到了一种破坏作用。这恐怕是特朗普受到围攻和质疑的一大焦点。
对华采取强硬路线,这或许是美国内部的共识。但就此与中国展开全面遏制政策与否,恐怕还难以达成共识。美国一边对华打贸易战,一边主动反复的要求与中国谈判。这一方面是希望通过重压逼中国退让妥协,另一方面也是怕贸易战失控而走向全对抗的局面。如果美国的对华战略真的转型为全面遏制,那就没有必要与中国谈判。实际上,“府学”也好,“两党共识”也罢,只不过是对华传递出的一种强硬信息而已,是在为自己壮胆,是讹诈恐吓的手段而已。
可以说,美国目前要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全球战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对华战略?还处于探讨和摸索阶段。贸易战,是考验和决定中美关系的试金石,也可能成为两国关系的转折点。即有可能引发两国全面对抗,也可能促进中美进入新形势下的新合作阶段。总之,目前还不能说美国的对华战略已经出现了实质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