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老解放区,当过兵打过仗的相当多,因此有很多人遇到很多奇葩事情,过去的战争,和现代战争最大的区别,就是过去炮少枪多,打仗的双方火力都不是很强,大多数时候都是机枪加步枪对射,哪一边若有几门迫击炮或者掷弹筒就算重武器。而现代陆战,则基本是大炮说话,枪支这类武器的作用已经不是那么明显。因此1949年以前的老兵,打仗时普遍对迎面飞来的子弹并不是特别紧张。知道大多数子弹都是流弹,只要弯腰低头,利用好地形地物隐蔽,真正被打中的概率并不是特别高。而躲避子弹最好利用的地形地物,千万别被现在的各种神剧忽悠了。神剧中只要双方对射,都是找一棵大树,侧身在后面躲起来,然后再探出半个身子啪啪啪开枪还击对手。其实在实战中哪怕胸径50厘米的大树,普通步枪子弹也可以轻易打个对穿。盒子炮的子弹打在这么粗的树上,仍然可能穿透。
因此在实战中躲在树木后面基本都是开玩笑,基本无任何防护作用。真正打仗,在野外最好的隐蔽物,就是土墩或者洼地。而北方田地里最常见的土墩无非是无处不在的坟头,因此坟头才是田野作战最好的隐蔽物。坟头后面可以躲避大多数步枪子弹甚至机枪子弹。但是最讨厌的是对方有迫击炮或者掷弹筒。当时迫击炮仍然是稀罕物,但是掷弹筒很多,这个最早是某侵略军大批装备,后来国内的军队也学着大批装备。用掷弹筒基本一炮就可以掀掉一个坟头,杀伤后面隐蔽的兵员。这样在实战中就要懂得及时穿插,相互火力掩护及时更换隐蔽物,否则长期躲在一个地方,就容易被对手的掷弹筒兵当做重点打击的目标。当时的掷弹筒兵打的都很准,一般2到3炮绝对能打中一个目标,高手可以几乎每发射一发都能命中,基本不用瞄准,凭借的绝对是战场经验和手感。
除非是在100米以内顶着对方的重机枪硬冲,在大多数作战中,顶着对方火力跑被直接被枪弹打中的概率并不高,这是由于早年作战的双方都没有多少子弹可以任意挥霍,因此即使重机枪,也是打长点射。至于步枪直接打中冲锋的人就更难了。有时候双方对射,并不是要直接打中对方,而是互相压制,防止对方冲到自己跟前,那么只能拼刺刀了。互相火力压制时,大量子弹飞过头顶,若此时听到子弹飞过的啸声,是噗噗噗,这时一定要当心,因为这种声音代表着子弹的速度普遍仍然在音速以上,射击者的距离也非常近,那么一旦此时露头冲锋,被这样的子弹打中,一定必死无疑。而若听到飞过自己头顶或者身边的子弹的声音像鸟叫一样是啾啾啾,那么这说明子弹的速度已经大为减速,发射者的距离也大多在500米之外,这种子弹已经基本难以穿透单层砖墙,即使被击中,也一般打不死人。
子弹有时候也非常邪门,明明往北打一枪,最终可能击中的却是东边的敌人。就有前辈遇到过这种奇事。当时是秋天,北方种高粱,高粱在秋季收割前长的很高,这就是有名的青纱帐,是游击队最喜欢的季节。但是有时候日伪也会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青纱帐的掩护去偷袭八路的驻地。当时正是某前辈晚上放哨,突然听到哨位北边的青纱帐里有动静,于是立即问口令。
对方不回答,明显不是自己人!立即拉枪栓子弹上膛,概略的向青纱帐里有动静的方位打了一枪,哨兵开枪本身也是提醒自己人周边有情况,赶快集合队伍反击。这一枪过后,周边很快就没了动静。天亮后查看,果然有大量人员接近的脚印。看来确实有日伪来偷袭。比较巧的是,在没有开枪的哨所东面,却发现了一名伪军被击毙。这发子弹发射出去以后,居然贴着高粱杆转了一个整90度,把从另一个方向准备偷袭的、带队的伪军小队长给一枪击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