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二战中的德国和苏联不但在战场上是死对头,在战场下,两国的关系也闹得非常僵硬。作为饭法西斯同盟中最重要的一员,苏联为抵抗法西斯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牺牲。整个战争中,有超过2300万苏联军民牺牲,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苏联社会的男女性别比例。因此,无论是德军还是日军战俘,这样优质的劳动力自然被苏联用于战后重建,繁重的劳动是难免的。
而德国人对苏军战俘的手段就残酷多了。在纳粹惨绝人寰的“种族主义”的影响下,苏联人被视为“低等种族”。二战过程中,德军将俘获的苏军战俘和英美等国的战俘关在一起,待遇却是截然不同的。德军随意残害苏军战俘的行径甚至引起了美英等国的抗议,美国总统罗斯福还专门提出要让斯大林在《日内瓦公约》上签字,以保护苏军战俘。
实际上,在二战重要国家中,只有日本和苏联两国不承认国际公约。日本人一向无赖凶残,不在公约上签字并不令人意外;苏联作为可以左右世界格局的大国,为何不参与国际公约呢?说起来,这还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1917年,沙皇俄国被推翻,此后,俄国先后经历了“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两个政权的时代。在短暂的临时政府管理时期,政府的各项措施都比较温和,甚至还给沙皇开出了一系列比较优厚的待遇。然而在伟大的“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采取了相当强硬的政策,其中就包括不承认沙皇俄国时期签订的任何条约。
苏联人认为,所谓的国际公约不过是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版图的政治游戏,与无产阶级的初衷相悖,因此便没有在《日内瓦公约》上签字。然而史家有这样一个说法:当罗斯福总统劝说斯大林承认《日内瓦公约》时,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能让苏联人民知道敌人也是守规矩的。”这句话看上去似乎别有用心,但如果以“上帝视角”来看整个二战,苏联高层的选择并非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我们先甄别两个概念:苏联不在《日内瓦公约》上签字,并非是为了为所欲为。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二战中的日军多次公然使用生化武器,受到了世界 谴责却仍然不知悔改。其实,在欧洲战场局势最危急时,英国也曾想使用毒气弹。英国从美国进口了不少毒气弹囤积在港口却始终不敢使用,便想怂恿苏联先用。然而当斯大林听说丘吉尔要赠送芥子气弹的提议后,不但坚决地拒绝了,还把英美嘲讽了一番。由此可见,苏联人打仗虽然会不计伤亡,但做派还是相当正气的。
另外,不签《日内瓦公约》,对战争初期处于绝对劣势的苏军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德军俘获苏军后,经常组织残酷的屠杀。1941年7月,纳粹高层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为了寻找更高效的屠杀手段,纳粹分子公然以杀害苏军战俘做实验。明斯克战役后,就有大批苏军战俘被押到战壕中进行集体枪决,仅仅是为了寻找新的处决方式的灵感。这样残酷的手段引起了美英等国的质问,然而德军的回答却相当坦然:“谁让苏联不承认《日内瓦公约》的。”这样一来,德国人在法律上并不吃亏,美国英国然而成了“多管闲事”。不过对于被压着打的苏军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原来,二战中的苏军作战英勇,很大程度上源于“没有退路”。苏军战士明白被俘后不但有国内的一些政策做惩罚,就算落到敌人手里也不会善终,因此便会选择拼命抵抗。严苛的环境激发了苏军将士的战斗力,这是苏联反败为胜的一大保障。二战后期,当苏军在著名的“十次斯大林打击”中气势愈发高涨,越来越多的德军士兵选择投降时,纳粹高层一面处决了大批试图叛逃或是投降的官兵,一面还声称要退出国际公约。虽然我们不能将苏军将士的英勇视为客观条件促成的,但“没有退路”对其激励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文化上的差异也让苏联人难以接受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公约。众所周知,《日内瓦条约》是西方人道主义催生的产物。历史上,英法等欧洲大国交战时提倡“人性先行”,七年战争期间,曾有英军与法军相遇却主动停下来,指挥官向法军大喊“法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法军指挥官拉巴杜耶男爵不但没捡这个大便宜,反而回敬道:“英国的绅士们,请你们先开枪,我们法国人会屹立在这里。”双方你推我让地僵持了半个小时,最后英国人觉得过意不去,才率先开枪。然而,苏联人可不吃这一套,在形态意识上与西方国家对立的苏联,做出这样的决定便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苏军在二战中对敌人的强硬,并不能完全理解为凶残。二战结束后,关东军数十万人被俘虏到苏联“免费打工”,虽然这些战俘吃住条件很差,但苏联人的伙食水平也高不出很多。相反,总是自诩为“正义之师”的美军,二战中做得坏事一点都不少。真正严格遵守《日内瓦公约》的二战大国,恐怕只有英国和中国两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