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空军力量的逐渐更新,主力装备的编号也越来越大,目前大部分关注的焦点都集中于3个“20”,即国产歼-20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以及直-20通用直升机。
性能足够先进的武器无疑是市场上的抢手货,这其中歼-20未来将是我国空军的骨干主力,如果装备规模能达到200架以上,那绝对是“撒手锏”级别的武器,这么重要的装备,至少未来十年基本上不会有出口的可能性。
比起歼-20来,体型更大的运-20因为是一款通用型飞机,外销应该是没问题的,但运-20是现在急需的大型运输机,未来的大型加油机应该也会以运-20为平台,这样算下来,仅运输和加油两项就至少需要400架以上运-20,如果再算上其他类型的特种飞机,这个数字很可能会上升到500架。自用尚且紧迫,那么出口的可能性十年内怕是也难以实现。
一般来说,越复杂的装备研发周期就越长,歼-20首飞是在2011年初,批量生产则是2016年,满打满算也用了六年时间;运-20大型运输机于2013年首飞,也是在2016年服役,四年完成这么个大家伙繁琐的测试工作并实现量产服役,算是很不容易了。
奇怪的是,这三个“20”中貌似技术含量最低的直-20通用直升机,研发周期已接近歼-20,2013年首飞,至今未有服役甚至量产的消息。本来直-20有很大的希望成为我国未来通用直升机的主力,为陆军“插上翅膀”,甚至还有可能成为舰载直升机,承担警戒、侦察、救援等任务,也就是因为使用范围广,热销市场绝对没问题。
直-20一直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太像“黑鹰”了!从外观来看,直-20和美国的UH-60“黑鹰”几乎没有区别,所以有很多观点认为是抄袭了人家七十年代的东西,不过直-20若真的山寨了“黑鹰”那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技术,那用三十年的时间来山寨并不算多先进的技术,是不是显得我们太无能了?
实际上直-20的技术水平比“黑鹰”至少高出一代,别的不说,直-20的发动机是株洲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研发的第四代涡轴发动机,动力高达2000千瓦,两级离心压气机和高低压涡轮的构造绝不亚于通用公司最先进的T800,可以说达到世界最高水准。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从美国进口了一批“黑鹰”用于高原补给和货物运输,之所以进口“黑鹰”是因为当时我军其他直升机发动机功率不足,在高原空气稀薄环境下会造成进气量不足,随后就会造成功率下降甚至坠机。“黑鹰”使用的T700发动机是通用电气公司于1978年投产的涡轮发动机,早期功率1165千瓦,改进后增至1408千瓦,当时是很先进的直升机,但发展到今天,这批“黑鹰”虽仍有大用,可不再先进却是事实。
直-20研制周期长的原因在于过先进的动力,直接使用新型发动机自然快不到哪去,歼-20用的是俄制AL-31F发动机,运-20装的则是D-30KP-2发动机,都是现成的,之后再一边测试一边等待新发动机,直-20只能使用新型发动机当然迟迟不能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