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抗战中参战双方真实士兵形象的照片。图中是抗战时一张中国军队阅兵时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于基本营养标准,士兵虽然敏捷性不差,但体力和耐力差,体内没有基本的脂肪储备,无法应对高强度对抗。
这些骨瘦如柴的人算不上士兵,他们因肌肉太少,不但体力差、持久力差,也无法应对寒冷、炎热和饥饿。
这群士兵也本达不到战斗要求,中国军人以这样的体质,根本无法对抗日军,任何大的体力消耗都会使他们丧失生命。
这是一张士兵体检时的照片,其暴露的肋骨、基本没有肌肉的腿,很可能在一次高强度冲锋后死亡。
中国战士的照片,在良好的精神面貌下,是他精瘦的身体。
中国战士的照片
中国战士的照片
中国战士的照片
反观日军,个个体格结实。图为日本士兵正在制做年糕,对日本士兵来说,亲身制做年糕的目的更像是为了取乐和锻炼体魄。
正在制作饭团的日本士兵
日军的厨房,可见食材品种虽然不甚丰富,但却保质保量。更能看到日军士兵强壮的身体和肌肉。
日本海军的饮食制做水平和用料更是日军之冠
“……鬼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每人4颗手榴弹都撂得差不多了,子弹也所剩无几。我命令战士们准备拼刺刀。在敌人离我们30米左右时,我喊声:打,几颗手榴弹刚掷出手。杀声震天,战士们冲入敌群。白刃格斗开始了……”这是一位老兵的回忆。
日军老兵曾有一段关于八路军作战的回忆:“……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后,八路军就会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为什么八路军不更多的用枪弹作战?那是因为枪少弹少迫不得已啊!
抗战时期,陕北红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于1937年秋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大多数已经不堪使用,步枪仍以老式的“汉阳造”和其他的杂式步枪为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曾记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在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中,八路军第386旅新建部队由于步枪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连队完全是用红缨枪装备起来的。红缨枪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枪身由白蜡树杆制成,韧性很好;铁制枪头末端的红缨可以阻止血顺杆流下,以防枪杆湿滑难以握持。
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练兵纪要》中写道:士兵只要能够将其平时所学的武艺在战场上用到“十之一二”,就能在白刃战中取胜。尤其对于新兵来说,在白刃战训练中很熟悉的战术动作在实战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突刺”等白刃战术只有经过认真反复练习。
百团大战结束后,八路军各部队进一步分散部署。很多部队以连排为单位活跃在敌后。分散的小部队只能通过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来补充自己,这样白刃战又成了一种必须的作战模式。而青纱帐这种华北地区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也为八路军的作战提供了很大便利。
在实战中八路军十分重视战术配合。“拼刺刀时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
1939年起,八路军总部连续发出两期整军训令。1940年八路军各部队开始了有计划的轮训工作。整军中大部分时间是进行技术、战术训练。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领,刺杀技术的训练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度。经过数次整训之后,在抗战末期八路军指战员已经可以应付各类白刃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