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一边诛杀功臣,重惩贪官,另一方面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稳稳当当地保住大明江山,然后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让太子朱标继位。
朱标的是朱元璋元配夫人马皇后的长子。他既没有经受戎马倥偬、生活磨难,亦未身陷宫闱惊变,他的一生似乎完全是在风平浪静中度过的。
朱元璋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广聘名儒,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才俊青年伴读。
而标也很孝顺,对父母姐妹言必称亲,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对百姓民众言必称爱,因此,深受世人喜爱。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标亦被立为太子。为了训练出理想的继承人、能干的守成之君,朱元璋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建国后,不仅广聘名儒,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才俊青年伴读;还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太子的一言一行,都需按礼法行事。
朱标22岁那年,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为的是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换句话说,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寄托。他颇能领会,而且还尽心受教,所有一切,都与朱元璋的积极、科学、严格、有效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
建国后,朱元璋先后杀掉了刘基、李善长等文官,又杀掉了徐达、傅友德等武官,朱标见状,大为不忍,常常劝说朱元璋:“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刚开始选择了沉默。后来,见他说得多了,便让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自然很怕扎手,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朱元璋冷冷说道:“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木棍上的刺,难道你看不出来么?”
按理说朱元璋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朱标应该收敛才对。然而,朱标丝毫不为所动,依然傲然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要朝他“砸”。朱标眼看形势不妙,不失时机地把一直怀藏于胸的“负子图”掉在地上。
据《名山藏》记载,朱元璋在征战中,经常为敌兵追击,马皇后数次背着朱标在乱军中逃得性命。后来朱元璋为纪念马皇后背着儿子朱标行军而请人精心绘制成了负子图。
结果,朱元璋举得高高的手,看到了负子图后,勾起当年南征北战时的情景,还有和马皇后的患难之情,终于无奈地放下来了,朱标因此逃过了一劫。
洪武七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令太子朱标服齐衰杖期,朱标以其不合礼法而拒绝执行,这一次气得朱元璋升级为用剑来追他。最后在众人的劝解下,事态才得以平息。然而,通过这件事之后,父子君臣间的嫌隙越来越大了。
朱标没能说服朱元璋,却很快来了个英年早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受命巡视陕西后,因疾病缠身、旅途劳顿和各种压力,导致卧床不起,最终于次年四月撒手人寰。史称朱标是因风寒而毙。然而《素问·玉机真脏论》解释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简言之,就是今日的感冒。是怎样的感冒居然还会夺取一个年纪轻轻的男人生命?如若真是如此,那么明朝的缪希雍怎么可能在《本草经疏》里早有告诫“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呢?因此,说是风寒而毙,这似乎于理不合。
有学者认为,由于性格和政治观念不同,朱标和父皇朱元璋间的分歧日渐扩大,冲突不断升级。这类的矛盾和冲突若出现寻常人家的父子间,也就罢了,但发生在皇太子和性情暴戾的皇帝身上,这给懿文太子造成心理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情境中,朱标不仅难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相反不得不常常在漫长而没有期限的等待、紧张、郁闷甚至惊恐之中苦忍度日,这些无疑早已在逐步地消耗着他的心力,损害着他的健康,终致因一次似乎偶然的事件而一病不起。
还有学者认为,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渐渐转到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朱?旧砩侠戳恕6源耍?值芰┧淙换姑挥猩涎?ldquo;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局面,极有可能是朱元璋对朱?镜南舶?弥?究?缄殛旎饰唬?贾滦值苤?涿?苤刂兀?嗷ピ购蕖V毂暝嚼丛礁械窖沽?薮螅?睦砗途?裱沽??螅?赡苁怯辗⒅毂暧⒛暝缡诺囊桓鲈?颉?/p>
朱标虽然走了,但他继承大统的血胤并没有中断。他死后,朱元璋悲恸不已,“御东角门,对群臣泣”,第一次显现出其悲惶、苍凉的独裁者的惊恐。为他举行了极隆重的葬礼,赐谥号懿文。四个月后,他的次子允?桑ǔぷ有塾⒋耸币咽牛┍徽?搅⑽?侍?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