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中国的关系,原本就是“战员加同志”。针对美国的中亚战略和全球战略对中国的合围之势,中国早就开始了所谓的亚非拉“突围”战略。这个战略包括了经济,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
而目前在整个亚洲范围内,中国可以说无孔不入的!他不断渗入参与在亚洲发生的几乎所有事件。这是集中体现中国在亚洲大国地位的特征。针对以往中国采取对日“先期礼让,中期求和,后期闭口”的政策和这种政策在国际和国内遭到的广泛批评和置疑,中国新任领导人,迅速调整了中国的整体外交态势。
首先,就是对日关系上,采取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做法,改温和为针锋相对!中国在这个期间创造了几个首次。首次增兵东海,首次“越界”巡逻。首次大规模部署沿海导弹部队。首次撤出派驻日本大使等等。导致日本在面对台湾香港的钓“民间舰队”竟然手足无措!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公然践踏中国东海替日本撑腰
但中国自古不是一个好战国家,中国自1949年以后也是一个从来不畏惧任何外来武装挑衅的新中国。
对于日本态度事实上还算是比较客气,至少留有面子。而对于华盛顿中国则是一反常态。在近期接连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会议上,中国多次群起“炮击”华盛顿。从反对美国海外秘密监狱的指控,到阻止联合国武力制裁伊朗。甚至朝核问题,中国依旧完成了阻止武力制裁的可能。致使目前华盛顿派驻在日本横须贺的第7舰队附属舰队2支DDG级驱逐舰组成的舰队“无的放矢”。
中国已经在世界上树立了一支中华大旗,这支旗威风凛凛,志在四方。在最近的全世界不结盟国家会议上,伊朗等国公开在会议上声明:为了对抗美国的国际霸权主义,不结盟国家联盟,应该主动与那些可以作为对抗美国的有力力量做合作,譬如中国,俄罗斯。
而中国入主非洲,在这里又一次打破了美国的传统实力。尼日利亚,苏丹的大批石油,铁矿资源的获得使得中国获得了极大的资源扩展空间。这也是目前主要导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在这时伊朗新任总统突然出手,在日本背后突然狠捅一刀。中国都大吃一惊,这鲁哈尼下手太狠了,北京可乐坏了。下面详细说明伊朗的伟大壮举。
中国总理的欧洲访问,轻易化解了以英国提议、美国为后盾所组成的北约联合军事制裁行动“西非安宁”,缓解了苏丹的紧迫局面。在以往南非是最大的反中共国 家,而自他们在中国主席出访下,开始了抛弃台湾善交大陆的时代,而这个台北赖以依托的曾经最大的“外交国家”此次也从台湾外交部名单上抹掉。
而问题,中国并不是直接进行过问。印度近期无视中国政府善意邀请的态度,依旧自行搞起了中亚霸主的行径。而巴基斯坦一贯是印度的敌人。因此,这迫使巴基斯 坦更加靠近中国。巴基斯坦国防部发言人也宣布了愿意配合中国未来支持援助任何中亚国家的行动,矛头直接指向印度的另一个后台:华盛顿。
而开辟巴基斯坦走廊对于未来可能进行陆地支援伊朗的行动,开辟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伊朗政府目前是空前依赖以及信任中国,他们不 但将其原属日本的3座大型油井中的2座以日本所花价格的1/3强行划归中国,而且,又在今年上半年,将日本最后一块大型油田的55%的产量划归中国使用。
没想到伊朗新任总统这么霸气,一上任就在日本背后狠捅一刀,让日本差点彻底玩完。
这导致了日本国内目前不断出现石油紧张状况,而且,也使得日本印度洋外石油获取数量上涨了79%,极大消耗了日本的国家战略资金的储备。而华盛顿至今每天消耗在波斯湾的资金高达550万美元,波斯湾成了美国海军的“鸡肋”。
中国的亚非拉战略在战略上突破了美国的合围,从而使得中国的外交更加的灵活主动,为国家争取了更大的国际空间,这一切都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政府的对外政策变的更加出色的表现!!日本进口石油通道被扼住了咽喉,肯定加快向中国钓鱼岛方向的突破。
美国叫嚣抓住中国弱点让中国不战而降:普京笑了
美国媒体11月1日文章,原题:如何打赢与中国的战争 中国军事现代化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加,这促使美国重估现有的军事战略并构思新战略。
但在各种战略中,海上封锁应获得更大关注。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美国可以对准中国最大优势——其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之转变成中国军事上的一大弱点。为此,美国的对华海上封锁,要阻断中国大部分海上贸易。美国或许能重创中国经济,迫使中国坐回谈判桌,从而获得胜利。
但是近年来,封锁战略基本上被忽视了,或许是因为中美商贸关系紧密,经济战这个策略似乎本身就不对头。但如果两国爆发严重冲突,那安全利益将很快凌驾于贸易上的互相依存。
鉴于封锁的潜在代价巨大,美国不会轻易使用这一战略。更重要的是,封锁战略将取决于地区几个第三方的配合。中国的许多邻国在战略上无足轻重,但印度、日本和俄罗斯颇具分量。印度和日本可以协助美国切断中国在南面和东面的贸易路线。中国的另一个邻国俄罗斯将是成功封锁的关键。
从距离被封锁国家远近来看,封锁战术可分为两种:近距离封锁和远距离封锁。近距离封锁通常是在敌方沿海部署军舰,对所有进出封锁圈的商船进行搜寻,扣押携带禁运品的船只。而远程封锁可避免靠近敌方海岸所产生的军事危险,同时以类似于近距离封锁的方式切断敌方贸易。
单进行近距离封锁或远距离封锁是不会成功的。当今世界,原材料和商品可以在运输途中被出售多次,所以,货物的最终归属和目的地常常不为人知。对于上述两种封锁,美国可以取其长处,实施近距离远距离兼备的双重封锁。
中国炮轰美国:美媒激烈反应甚至白宫也被惊动了
美国感冒了,中国就要打喷嚏?
前几天,在美国国债上限闹剧发展到最高潮前后,新华社发了一篇英语评论,批评美国政客们的极度不负责任,提出了“世界需要考虑去美国化”的可能。发表之后,立即引发了外媒的高度关注,包括《华盛顿邮报》、《福布斯》、《时代》在内的多家美国主要媒体,纷纷专门撰文讨论和反驳,最后甚至连白宫发言人也被惊动了。
美国国债
这次新华社海外版文章能引来美媒如此激烈的反应,确实是点到了美国的痛处,也表露出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让美国精英们也非常忌惮了。同样是呼吁“去美国化”,伊朗、委内瑞拉等激进国家多年来不绝于口,而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大国近年来也都有过或委婉、或直接的表示,但美媒的态度基本是高傲地予以忽视,除了偶尔会冷嘲热讽几句“不自量力”外,几乎没有什么认真的反应。与这次对待来自中国的批评的重视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由于长年积累下的骄傲和意识形态惯性,美国主流媒体们现在还是不愿意面对,与他们一直觉得优越性无人可比的美国体制相较,“中国模式”的表现越来越显示出更强适应力的事实。于是可以看到,大多数美媒的评论,仍然是在重复那些已经耳熟能详的老论调,比如“中国需要依赖于美国创造和保护的现行国际秩序”,比如“中国投资、消费和储蓄失衡,不能维持自我增长”,又比如“中国创造了巨大外储,把自己逼入了只能不断购买美国国债的境地”,等等。总而言之,尽管美国在不负责任地瞎折腾,但中国还是离不开对它的种种依赖,更不可能取代美国引领全球经济,打造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
美元VS人民币
中国真的被美债困住了吗?
在这些反驳中,某种程度上最有意思的是,多家美媒坚持认为,新华社的评论其实更多反映出的是“中国的恐慌”,担心美国国债违约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损失会大于美国。《时代》周刊干脆直接声称,中国积累了“太多的贸易盈余”,只能投资于美国国债,因此“上了美国财政部的床却下不来了”,一种“我虽然欠了很多钱,但因此我反而控制了你”的阿Q精神跃然纸上。
对于中国读者,这种论调其实并不陌生。很久以来,就一直有人质疑为什么要购买如此多的美国国债,甚至担心美国会直接赖掉欠中国的债务。只是以前,《时代》们只会对这些说法肆意嘲笑,评价为肤浅盲目的民粹——居然会怀疑美国的信誉。而现在却拿来自我安慰,甚至反过来成为恐吓中国的理由了。
只是想必《时代》其实也清楚,在技术上,美国根本不可能阻止可交易国债在国内外不同投资者间的流动,自然也就不可能区分国内或国外投资者,分别予以还款或者拒付;更不用说专门针对特定投资人赖账了。而全面拒付国债,中国和其它外国投资者固然会损失惨重,但美国的损失会远远大于外国投资者损失的总和。且不说无数美国人和机构将会在一夜内全部破产,光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崩溃,就会将美国自一战以来,为夺取和维持对全球经济主导权而进行的近百年努力都一朝抹杀。这种杀敌八百,自伤三千的行动,美国真的敢做吗?
实际上,如果中国现在真有个取美国而代之的秘密大计划,那么用一万亿美债投资打水漂为代价,换取到美国苦心经营近70年的全球金融和经济秩序的强烈烈动摇、甚至瓦解,说“便宜”也不为过。相比之下,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仅仅是地区性局部战争,就花掉了美国三万亿美元。
全面拒付国债,中国和其它外国投资者固然会损失惨重,但美国的损失会远远大于外国投资者损失的总和。
美国经济危机
中国增长不仰赖于美国的创新和保护
而作为美国最著名的财经媒体之一,《福布斯》则选择了以认定中国缺少让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入手,从而否认中国可以领导全球经济,实现“去美国化”的可能,还一二三四的罗列了许多理由。但文章作者和《福布斯》似乎完全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被他们认为缺乏创新精神,不可能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长时间的持续高速增长。
实际上,从《福布斯》文章所列的中国极少数有创新精神的个例名单中,大约就能看出,他们对中国市场日新月异的激烈竞争实况,恐怕了解很少。以至于其列举的企业中,除了著名的“中国特洛伊木马”华为外,其他都是早已在西方拥有知名度的老牌公司,而近年在中国异军突起的新兴创新型企业反而无一在内。且不说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已经称得上是巨无霸的腾讯、阿里巴巴,就是成立不到三年的小米公司,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设计和营销互动模式,年销售额早已超过百亿,市场估值高达90亿美元,甚至比微软对世界手机业巨擘诺基亚的收购价还高。这不是创新模式,不是企业精神,又是什么呢?
笔者敢打赌,《福布斯》的作者和编辑们绝不可能举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例子,它既“不能正确协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且“把政府官僚置于经济宇宙的中心”,又“没有孕育出企业精神”,却还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产生出如此许多获得巨大成功的新兴企业。
比较之下,《华盛顿邮报》报道的态度尚相对客观,至少指出了由于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已经非常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很大程度上确实已经共荣共损,因此中国本就不希望看到美国经济崩盘,担心中国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实在没有多少必要。但该报之后还是忍不住贴金,自夸美军确保着全球贸易航线的开放,保护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旦去美国化,这些就会“烟消云散”。
不过看到那里,笔者还是忍不住想吐槽:翻看历史和现实,上世纪50年代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用海盗方式破坏中国对外航运的是美国;90年代打破公海自由航行权,强行拦截银河号的是美国;在中国周边和关键航运线路上,再三“提醒”沿线国家“中国人来了”的还是美国。没错,美国海军确实具有压制全球其他所有国家海军的实力,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用在了保护全球贸易航线保持开放上,而不是威胁封锁别国,确实需要好好分析。
奥巴马
中国已经在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尽管美媒们找尽理由,认为中国难以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自2008年以来,中国不仅相对发展速度在全球重要经济体中仍然保持着第一的位置,而且绝对增长规模也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经济最有力、最重要的火车头。2011年中国在最重要的现代工业指标发电量上,有史以来把美国第一次挤到了第二位;2012年中国又超越美国,取走了全球最大贸易国的桂冠,这些都进一步预示着除非发生概率极小的不可测事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只会进一步加强,而不会逆转。
200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位记者萨拉•邦焦尔尼(Sara Bongiorni)作了一个后来传播很广的社会实践——试验全家一年不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可不可行,结果发现普通家庭要购买非中国生产的产品,至少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2005年时中国出口额是7616亿美元,还排在世界第三位,占全球比例的7。3%,到2009年就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至2012年,中国的年度出口额已经上升到18178亿美元,超过全球总额的11%,渗透与影响显然更加深入而广泛。而同期中国的进口也迅速增加到1。74万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全球将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和地区,与将美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与地区,与五年前相比,数量几乎正好调了个儿。
自本世纪初以来,凡是正好应合了中国需求的经济体都迎来了一波增长高峰,在抵御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的表现也最为顽强,最为有力。无论是已经作为高度发达国家的德国、澳大利亚,还是新兴经济体的俄罗斯、巴西,都赶上了这一班的特别繁荣。这种效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上世纪50-70年代,美国先后向西欧、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开放市场造就的经济奇迹。相反,依旧主要依赖于美国的经济体往往表现欠佳。从这个意义上说,“去美国化”至少在经济范畴内,不是要不要开始,而是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