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究竟有何玄机,为何迟迟不能挖掘?
相信很多人对秦始皇陵都充满好奇,正因为它的开采时间难以定论,才引得无数人遐想,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我们普通百姓,对秦始皇陵都充满了期待,至于秦始皇陵为何迟迟不能开采?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为何不能挖掘的原因。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同时也是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划时代人物,无论是他的生前事迹还是死后陵墓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尤其是秦始皇地宫之谜,更是成为史学家们讨论的焦点。
千古一帝秦始皇,诸多谜底墓中藏。有关秦始皇地宫的资料最早见于《史记》中:“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由此可见,秦始皇地宫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试想动用72万人耗时38年之久修建的陵墓,是一个怎样的规模,一旦重见天日,必定能够震铄古今,引起考古界轰动。之所以一直没有开采的原因,最主要还是现在的技术并未成熟,一旦贸然动工,很可能对墓中文物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
秦始皇地宫距今已有2000多年,里面的文物价值不言而喻,而且早在1962年,我国就对秦始皇陵进行过一次全面勘测,得出的结果是陵墓范围达到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消息传出,考古界为之轰动。
开采秦始皇陵的难度之大,超乎所有人想象,除了陵墓具有一圈极厚的宫墙之外,陵墓的深度以及墓中的水银都是困扰大家的难题。据勘测得知,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是“穿三泉”。这里的“三泉”不是一个量词,而是表示一定深浅度的形容词。
当年开采兵马俑就是由于技术不够导致掉色了,正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今后的考古工作才更应小心谨慎,争取做到万无一失。目前的科技还无法保证能够顺利开采秦始皇墓,但相信终有一天会进行挖掘,但必须是技术完成成熟的条件下。
因此,想要挖掘秦始皇陵,除非先解决技术手段和保护文物这两大难题,可以肯定的是,一旦秦始皇陵墓重见天日,地宫所藏之物足以令所有人大开眼界,必将成为第九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