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是我军新锐重装战斗机,具有对空对地攻击能力。装备自动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AESA),可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并识别目标的相关信息。歼16最大特点是具备远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与歼轰7比较歼16的机体更大,最大载弹量12吨
新浪军事深度: 1月3日上午,解放军隆重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在主会场以及众多分会场中,解放军众多顶级先进武器装备以昂扬的面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其中,空军分会场的歼-16与歼-11B/BS、苏-30MKK等“近亲”首次公开同框亮相,这20余架三大现役重型战机可谓霸气十足,吸引了外界大量目光。
近日,当时现场的更多画面披露,其中一张腹部角度的照片尤为特别,所有战机均挂载导弹,一眼看去望不见头,满满的杀气。 有心的话,从这张图片其实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歼-16的霹雳-12主动中程空空导弹都挂载于俩进气道之间的机腹中心线挂架上。
不只是国产的歼-16、歼-11B,俄系的解放军歼-11A、苏-30MKK在进行远洋巡航时,但凡挂载主动中程空空导弹,也大都是挂载在机腹中心线挂架上。
这种挂载方式可以说是苏-27系列战机的一个“特点”,但这个特点绝非简单的“传统”,这背后也蕴含着相当的技术信息。今天,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特约撰稿人FLAK就从阻力的角度来说说这事儿。
虽然现代战机已不像过往那样强调高速,但仍然相当重视超音速飞行性能,尤其是超音速的拦截与爬升能力。因为许多战轰机甚至轰炸机仍然保有超音速高空冲刺能力,拦截机需从地面或空中待命位置尽快加速爬升到所需高度与速度,才能在敌机发射武器前,先一步发射对空导弹将它击落。
对于超音速战机而言,在挂弹状态下仍要达到足够的高速性能,则外挂导弹就不能增加太大阻力。一般来说,外挂导弹要降低阻力有两个方面:
首先,缩短导弹与机身的距离:以传统的挂架挂弹方式而言,除了导弹产生阻力外,挂架也会多一倍阻力,两者气流干扰又会多出一倍阻力,导致总阻力可达纯导弹阻力的3倍以上。 如果挂架能缩短,甚至消失不见,则挂架衍生的自身阻力与干扰阻力都可降低。要消减挂架阻力有三种方式:
贴附挂载,又称为适形挂载,是将导弹尽可能贴近机身,苏-27的机腹挂架就是属于这种模式;半埋式挂载,要将导弹半埋到机身中,就完全没有挂架阻力了,但缺点是飞机表面需要根据导弹的外型来挖坑,如果要更换其它外型的导弹没办法装了;
内载弹舱,将导弹完全装在飞机里自然不会增加导弹的阻力,但飞机机身却因此会扩大,还是增加了阻力与成本。综合成本与阻力考虑,半埋式与贴附式的效益比弹舱式高得多,在冷战结束前成为主流。冷战后因为隐身科技兴起,弹舱式才又卷土重来。
其次,纵列而不是横排:当多枚导弹横向排列时,每枚导弹都会承受正面气流而产生阻力,而且也会产生交互干涉阻力。但如果导弹是纵向排列,由前面导弹顶风,后面导弹躲在尾流中,就会减少一半的阻力。
例如,当年通用动力公司为提升F-16的超音速性能所设计的无尾三角箭形主翼版本——F-16XL,就综合了半埋式与纵列方式挂载4枚中程对空导弹,可比传统挂架降低70%的阻力。
而我们参考苏-27系列的挂架配置可以发现,完全符合以上阐述的两点:进气道与机腹下的挂架都比机翼下挂架来得短,符合缩短导弹与机身的距离的条件;而其中又只有机腹下挂架是纵向排列,又符合纵列而不是横排的条件。
因此,不论是训练任务或是低强度巡逻任务,仅需挂载两枚中程导弹的条件下,挂在机腹中线是阻力最低的方式,除了增进超音速性能外,也可延长滞空时间,这就是我们看到题图中歼-16、苏-30、歼-11B/BS,乃至歼-11、苏-30在出海巡逻中均采用这样挂载的原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空战是非常讲究的,任何一个小细节形成的背后都暗藏玄机。(作者署名:北国防务)
歼-16是我军新锐重装战斗机,具有对空对地攻击能力。装备自动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AESA),可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并识别目标的相关信息。歼16最大特点是具备远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与歼轰7比较歼16的机体更大,最大载弹量12吨